隐隐笙歌,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 石海Hi | 来源:发表于2017-09-30 16:00 被阅读122次

    图文/石海

    晨,大雾。

    从曙光路走上杨公堤,左边是曲院风荷。此时,秋意正侬,雾罩半湖残荷,「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只能从想象里去寻觅。

    一时有一景。缺少「暖风」来熏,亭亭伊人,寒秋独立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依然让「游人醉」,此时,红叶爬满桥头的季节,那种冷傲之感也挺适合她的。

    过了环璧桥,再走不久,从流金桥头下去,穿过杭州友好公园,在玉带桥处上了苏提。

    一轮红日,徐徐升起。

    看不清天空与大湖的边界,白雾过滤了尘世的一切。

    群山,当作三五笔写意的线条,简约隐现;一叶小舟,从远处摇橹而来,如同宣纸上落下的一滴墨汁,打破了静谧,慢慢悠悠,荡漾在这片虚无之中,仔细一点,还可以瞧见船夫摇橹的动作。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一千多年前,那时,36岁,风华正茂,为避祸而来的苏轼,也曾泛舟湖上,游宴终日,从晴到雨,一天里领略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诗人眼里,此景此情,说的难道不正是自己?朝堂得意或者仕途受阻,人间多风流,各时亦具风采。

    美景何在?需要的,是一双懂得欣赏的眼睛,还有一颗洒脱的心态。当然,如有坛美酒相陪,那更契合诗意。

    离开15年后,苏轼再来到西子湖畔,已是54岁。

    当年的通判,此时变成太守,饱经风霜的他,在杭州大展身手,减供税赋、创设医坊、兴修水利,在整治西湖时,就有了这条「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的「苏堤」。

    「树烟花雾绕堤沙,楼阁朦胧一半遮。」

    有了苏堤,也就有了「苏堤春晓」,南宋时,它名列西湖十景之首,到了元代,又称「六桥烟柳」,列入钱塘十景。

    大地为纸,山水作画。古来文人多雅事,他们泼墨挥毫,于天地之间切割空间,将所见之物置于特定的意境中,再从音韵之美去题名,中国的历史长河里,便有了一幅幅流传千百年的「画卷」。

    你是来观湖的么?不,你是来赏画的,同时,也将自己放到这些画里,去成为诗意世界里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

    由实景组成的「画卷」,经过岁月的积淀,成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审美趣味,老祖宗创作了它们,然后老祖宗走进历史的深处,它们却依然坚守,用最直观的方式,来驯化和教授小辈们。

    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方式,也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枢纽。某种意义而言,所谓的「中国人」,就在此一舟一湖当中,清晰开来。

    走苏堤,过六桥。

    人们在晨练,有练武的,有听曲儿的,有跑步的,也有骑车的。西湖之美,融合进每一个人对生活认真的态度里。

    一位大爷,步履蹒跚,却是朝对湖面,一声又一声大声吆喝,叫醒了西湖,也叫散了大雾。

    锁澜桥过去,在码头乘游船登上小瀛洲岛,亭台楼阁,晨阳射进密密的竹林里,带出点点斑斓。

    「三潭映月」在近处,苏轼当年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的三座石塔,在明代得到重建;而始建于吴越国时期的雷峰塔,已经在民国时毁去,新起的宝塔,气势恢宏,隔湖站立在小山之上。

    「寄谢西湖归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

    小舟行来,几只鸭子跳在湖里,欢快嬉闹着。

    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秋天湖水如何冷,也该是鸭先知的。

    好一幅「寒鸭戏水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隐隐笙歌,轻舟短棹西湖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tn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