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人物人文社科
《薛侃录》学习笔记

《薛侃录》学习笔记

作者: 薛崔愿 | 来源:发表于2018-05-30 19:52 被阅读537次

    薛侃:1486—1546,字尚谦,号中离。明代广东潮州府揭阳(今广东潮州市潮安县)人,明朝岭南一代大儒。薛侃于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后以侍养归,在江西赣州拜王阳明为师,传阳明心学于岭南,其所著《薛侃录》是阳明心学体系的主要构成之一。

    《薛侃录》最触动我的是心学中的心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处境,都能够荣辱不惊。要读懂《薛侃录》,先要弄清薛侃的老师王阳明创立的心学是什么?林林总总,吐故纳新,顾盼含章,期有所得。

    心学讲究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便是让我们本着我们的初心做事“心上学”“事上练”,空讲理论没有实践没有行动自然是经不住考验的。

    薛侃倡导每一个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自作主张的大英雄,这才能树立人自己的独立人格。薛侃倡导的良知,千万别以为它是理性的知识,或先验的东西。关键是要认清"良知是当下呈现。"

    良知不是思维层面的东西,是生命情感的本真状态的突然爆发,是一种心灵直觉。而今人往往误会阳明“心即理”之说,以为要以良知来寻出一个什么“理”来,这又掉入了思维层次,而不自知。

    忠于内心,忠,不是强加的道德规范,也不是基于等级秩序的无条件服从,而是一个人对自身职责的忠实履行,对内心道德法则的敬畏和遵守。

    真正的忠真正的孝真正的道德真正的良心,都是由内而外,发乎内心的,不因外在的掌声而建立,也不因外在打击而消失。

    内心意义世界,我们所接受的信息,都经过我们大脑意义世界的加工处理。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事物,所得的观想会完全不同。加强自我思考主动构建自身意义世界。

    心学是王阳明创立的,薛侃是王阳明的弟子,薛侃的人生追求,就是心学的目标。薛侃的老师王阳明从小便立志做圣贤,所以可以说心学就是圣贤之学,就是一门教人成为圣贤的学问。

    王阳明当年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圣贤是什么样的人呢?圣贤要做什么事情呢?薛侃认为,圣贤就是尧、舜、周公、孔子、孟子那样的人。在儒学体系中,被孔子认可赞同的人都可以算作圣贤。圣贤要做的事情,就是《大学》阐述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心的学说与研究是千古以来的核心议题。作为中国文化的三条重要之根,儒释道对中华民族国民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吸收,彼此促进,让中国文化呈现出了“三足鼎立”之气象。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家学说各自所占据的话语权,所展现的形态,所起到的作用不同,但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促进,都注入了不可低估的力量。

    儒家文化注重人格的修炼,注重积极入世,注重对社会的改造,故而历史上几次大的变革和动荡,儒家思想对于安抚人心,平定秩序,维持和谐,起到了重大作用。

    而道家文化,相对儒家而言,注重“避世”,强调“无为”,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升华。

    佛家,在两者的基础上,在看破、放下的同时,追求终极的解脱和超越。

    这三种传统文化无论其表象差异如何,根本宗旨都在于教人如何完善人格,实现真正的快乐和自由。且三种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着眼点,即一切答案就在自己的生命本体中,跨越和超越,不在外界,不在彼岸,而在人心。故而,心性的修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核心和基本契合点。中华文化,虽然名相不同,体系不同,究其根本,都是在叩问自心,在自己的心中找一切的答案,寻觅生命的真谛。

    儒学的心性论自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性之善恶的争辩。孟子认为人之性善,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杨朱认为人之性善恶相混。尤以孟子的心性学说为典型,孟子提出了“四心”之说,认为人天生具有的四心决定了人性本善,心性不二,强调“尽心知性”,仁、义、礼、智是人心中本有的东西,将其充分发挥出来即可。

    在早期的儒学经典中,处处可见诚心正意的主张,非常重视人格完善。汉代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论”,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东汉荀悦也持类似观点。因汉代经学大兴,儒风发生变化,偏离了心性学说,直至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以及佛学渐兴,儒学的宗主地位更加不稳,仁义道德学说和心性学说处于失落状态。

    唐代韩愈、李翱立足儒学本位立场,反对佛老,重兴心性之学。韩愈在《原道》中大声疾呼重振仁义伦理道德,为儒学道统正本清源,重视正心诚意,其在《原性》中排开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和杨朱性善恶混论,而是续上了董仲舒和荀悦,更加明确阐发了“性三品”学说,且肯定仁义礼智信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只是在三品人性中分配比例不同,上品之性是善性,下品之性是恶性不可改,中品可善可恶,可以导而上下。

    宋明时期,儒学的心性学说有了新的体系——宋明理学。此时,儒释道三种哲学在长期的交锋与共存中,早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宋明理学虽以儒学为正宗,其实已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佛学和道家的气息,尤其是受佛学心性论很大影响。朱熹虽然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但还是说心只有一个,人欲和天理的比重决定了心是“人心”还是“道心”,至于心之体——性,则无不善,有善有不善的是心之用情。

    从陆九渊“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以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振聋发聩之语,再到王阳明、薛侃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创立了心学,儒家的心性论终于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王阳明、薛侃的心学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即是理”的本体论,并结合《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来批评朱熹的理学。

    朱子认为“格物”有多层次的参究,而薛侃认为“格物”只是一事,即格除心中之物欲。这个过程是通过修身来实现的。因为朱熹是本体与认识分开讲的,而薛侃是统一讲的,所以朱熹是本体决定认识,所以有那种说法。而薛侃没有这种决定论的观念,他认为从身起修,格心中物,即至于圣,如此而已。但薛侃并没有完全摆脱朱熹的影响,他在诠释学上,继承了朱熹的稳健细密。甚至在主观上他就不想彻底摆脱朱熹。

    王阳明、薛侃之后推崇心学的人,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也是非圣贤即枭雄。

    这些人是因为本来就具备圣贤天资呢,还是由普通人而修心、学习、磨炼成为圣贤的?

    这些人有人天赋异禀,如张居正、梁启超,有人天资中等,如曾国藩、稻盛和夫,有人戾气深重,但是都砥砺修持而成就一番事业。

    或许,也有很多人,学习心学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而没有建立惊天之功业。只是历史没有为他们留名罢了。

    就我本人而言,自学习《薛侃录》以来,心性方面有提升。因此,想要深入研习心学,探究心学之精髓,以利于自己,亦利于宗亲大众。

    至于成就功业,超凡入圣,非我等一心企盼而可以达到。希望我们可以不断改进自己,提升自己,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借用稻盛和夫的话就是:当有人问“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时,我毫不犹豫地、毫不夸耀地回答“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的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所谓今生,是一个为了提高身心修养而得到的期限,是为了修炼灵魂而得到的场所。

    学习《薛侃录》,必须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心说讲了什么?

    这项工作,从薛侃的老师王阳明就已经开始做,所以有了《传习录》这本记录王阳明学说的著作。之后又有很多王学后人考订校正,现代也有很多学者做了精细的考据工作。

    因此,在心说讲了什么这个问题上,我基本上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因此,我在研习的过程中采用了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作为研究文本。对于原文、注释和译文均采自该书。

    第二,心学在现代语境下,应当如何解释,其概念、逻辑是指什么?

    王阳明创立心学,以及向学生讲授答疑都是在明代中期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下对实际问题的解答。

    现在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道德法律等相对于明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在现代语境下,重新理解心学的概念和逻辑。

    第三,我们如何学习心学?

    研究《薛侃录》是为了学习心学,薛侃已经不能亲自教授我们,我们捧着500多年前的文本,如何自学?

    因此,我们要研究王阳明和薛侃是如何创立心学的,他们的弟子们是如何学习心学的,他们的学习、修持方法是什么?

    第四,我们如何应用《薛侃录》?

    在我看来,《薛侃录》所传授的心学是一门具有实用价值的学问。如何把心学应用于生活中,面对具体的问题,现代人应当如何应对?

    心学的应用是我研究心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用好心学,提升自己。

    研究心学要研究哪些内容?

    《薛侃录》的起点是《大学》,因此《大学问》和《王阳明大学傍释》是要研究的文本。

    王阳明和他的弟子的问答和书信收录在《传习录》中,因此《传习录》是要研究的重点。

    王阳明创立心学、应用心学、讲授心学是解开心学应用问题的钥匙。因此,王阳明、薛侃的思想历程、人生历程也是需要研究的。

    复杂的学术论述总是搞得人一头雾水,搞不清心学说到底是啥。其实,细细读来,学术的道理可以说是,既简单懂又极难做到,我理解就是人心是立身之本,他本来是纯洁的如一张纸,因为有了意念的变化,才有了善恶,对的东西是善,错的东西是恶,能够明辨善恶是致知(认知),扬善弃恶是格物(实践)。

    一点说明:余研读之版本为《薛侃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薛侃撰著。参考注疏之书籍有陈荣捷先生所著之《传习录详注集评》,邓艾民先生所著之《传习录注疏》。写作本文时参阅了《王阳明全集》、《张居正直解四书》、《四书集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娟娟新月:有趣有料的历史👍👍👍
      • 5d841c2485a1:王阳明及其高徒薛侃,很久以来都被冠上阴阳先生的帽子,从罗浮山炼丹到潮汕大地很多风水的传说,村夫走卒耳熟能详,更多的是打上迷信的烙印,受到时代的抑制,他们哲学理论也荒芜了,可幸现在百花齐放,这朵千年睡莲又开出雅致的花。谢谢先生的系统研究和比较,拜读了,收益了。
        薛崔愿:@惟一_d21d 共同学习!谢谢评论!

      本文标题:《薛侃录》学习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vx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