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习录比对学习
王阳明《传习录》下260——有求即非至诚

王阳明《传习录》下260——有求即非至诚

作者: 无住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16:09 被阅读0次

260

原文直解

或问“至诚”“前知”。
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诚、神、几,曰圣人’。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邵子必于前知,终是利害心未尽处。”

【直解】《中庸》讲“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有人就这句话请教先生。
先生说:“诚是实在的道理,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他的萌动之处就是几。周敦颐说‘诚、神、几,曰圣人(至诚、神明、见于幽微之人,可以称为圣人)’。圣人不推崇提前预知,祸福的到来,即使是圣人也有所不能避免,圣人只是能见于幽微,遇到变化之后能变通而已。良知没有前后,只要在幽微之处看到变化的萌动,就能应变不穷。如果非要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了趋利避害的意念。邵康节追求前知,终究是利害之心还未去除。”

注释

【诚、神、几,曰圣人】,周敦颐《通书·圣第四》:“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 。”

笔记

此心虚灵才能明觉,如果刻意追求前知,心的感知力和应变力就被前知之心挤占了心智带宽,从而感知不足、应变不足。
至诚就是寂然不动,神明就是感而遂通。至诚才能见几。不求见几方能见几,有所求即非至诚矣。

相关文章

  • 王阳明《传习录》下260——有求即非至诚

    260 原文直解 或问“至诚”“前知”。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

  • 【传习录读书札记178】良知并不神秘

    《传习录下》第260条 或问“至诚”“前知”。《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

  • 2022年4月份已读和在读书单

    1.《心即世界:王阳明传》 2.《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3.《传习录》 4.《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5.《华杉讲透...

  • 疗愈的三个步骤

    王阳明说凡是感知所到之处即为心,心即 理。 在《传习录》之《黄以方录》 问王阳明什么...

  • 【《传习录》摘要2】王阳明的思想——心即理

    【《传习录》摘要2】王阳明的思想——心即理 “心学”的核心概念自然是“心”,如何重建心体、发明本心,是王阳明思想的...

  • 能能读书《传习录》3跟着王阳明学什么?

    能能读书《传习录》3 跟着王阳明学什么? 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学的“四句教...

  • 传习录

    王阳明《传习录》精选20句 王阳明《传习录》精选20句,品读“心学”第一书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

  • 王阳明《传习录》下290——心即世界

    原文直解 “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

  • 传习录 1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辑录,通过记录王阳明与弟子之间日常的交流来呈现王阳明的思想与智慧。 初读《传习录》从前言开始...

  • 《传习录》为什么读不懂

    《传习录》是什么? 《传习录》是王阳明弟子整理的,收录了王阳明金句,以及王阳明讲学过程中,和众多弟子的对话、往来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习录》下260——有求即非至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xe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