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很多人想要实现10000小时定律,但总会得到失败的结果?
这里说的一万小时,常被提及。也就是说任何一项技能,经过刻意练习,都会被掌握。但是,时间不是最重要的,方法也很重要。
我们学习和工作中,有三个区域:舒适区,恐慌区,学习区。只有当我们处于学习区的时候,加上有效的刻意练习,才有成效。而且这种方法,针对于有准确规则的项目最有成效,如:象棋,钢琴等。而对于创意性的工作,刻意练习效果不是很大。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就是专注并投入进去。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追求时间而不在乎方法不求质量,那么失败是一定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064284/1c28f1c6fc045af5.jpg)
2.说一次你最成功的学习经历,回顾你当时的学习方法为什么会取得了成功?
我觉得最成功的学习经历,是学CAD布局空间那次。因为我以前貌似有点印象,看别人操作过,但是好几年没用,练的也不扎实。等于重新学。领导扔给我一个Word文档的教程,这活就得我负责,没人帮我。而且作图马上就要大量用了。这时候的感觉就是,我一定能学会,不难。我没有退路了。就花了一晚上时间学会了。最后领导也觉得意外,因为他觉得我肯定是不可能学会的。
总结来说:正向的心理暗示,还有专注进去。
3.说一个你多次想学,但没有成功的经历还有方法,反思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游泳算是一个,总觉得自己身体平衡能力不行,每当进入水里,要拿开游泳圈得时候,恐惧油然而生,特别没有安全感,手脚也都僵了。我觉得为什么没学成?
1.心里总有依靠(游泳圈),就算学不会也还是能进水里玩。
2.心理暗示学不会,觉得太可怕了,从而放弃(这是自己给自己下了魔咒)。
3.觉得这不是我发自内心想学的,对游泳没有太多热情,更多是觉得一起出去玩大家都会,如果我不会,那就太笨了。还有就是技多不压身。
总结来说:没有去刻意训练和心理以及对项目的热情。
4.带着冥想和觉察,去看你在学习不同事物上的心态,为什么学有些东西很能静下来,又为什么有些东西,自己完全静不下来学习?
现在能让我静下来学习的:画画,看书,冥想,写作也算一个。这几个共同点就是我能够并愿意去专注的做进去,心态也都是炫迈的感觉——停不下来。
当我觉得自己很多东西想学的时候,就会浮躁,开始进入另一个模式:虽然爱这些项目,但我的速度太慢,就容易为求数量,而忽略质量。
比如给自己定的目标每天一幅画,每天一篇文章,因为没有充分的构思,没有更多时间练习,所以为了写而写,为了画而画,草草了事,一味追求数量,低质量的产出,偏离了自己初衷。
因此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每天打卡坚持数量?还是以质量为主,真正的投入练习,得到进步呐?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写到:要做的事情太多,可能会哪个事情都做不好。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而我总认为自己会安排好时间,会百花齐放。
这让我浮躁的问题答案已经有了,不以数字论英雄。
5.自己在这个阶段在学什么?要真正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猫猫老师这两天提到的框架式学习,就是我要学的方法,原来虽然也是知道框架学习的好处,但是没有掌握要领,也没有去总结框架。一直在捡砖块,没有盖好房屋结构,徒劳。
我要达到的目的是各框架建立联系,打造自己的知识宫殿。“学习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何必把学习搞的那么痛苦咧?
![](https://img.haomeiwen.com/i4064284/70abfc142a55e0c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