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8年12月30日写下6条19年必须执行的原则,每周反思执行情况。
反思不是自圆其说,反思是查问题,找原因,迭代精进。
1、精读一本书,至少10遍。
速度滞后计划2天,即10章。
不足:反思陷入为自己找借口大坑。总是能找到未完成的理由,如果下你再完不成,怎么办?还是再查找原因?这样对达成目标有帮助吗?我陷入未完成、找原因,再交未完成的恶性循环。如何破解呢——打死也要完成,没有任何理由,必须完成。
收获:极致思维。以前我以为所谓极致就是将事情做到最好、产品做到最好等等,反正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累。想想就让人觉得累。这周看凯利公式——凯利公式得出的结果是当前资金下下注比例。如果我们把做到极致这件事看做是一件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依据凯利公式你需要依据全部资金来确实你投入金额,因此,所谓极致并不是一个短期状态,即不是你某几周,某2、3个月的投入状态。要从至少6个月的时间维度来分解投入比例,因此,从要做一件事的长期角度看,每天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并不需要投入全部精力(因为这根本不现实),注意这里的投入时间和投入的专注程度并不是一回事。所以,如果扣除每天必须的睡眠、社交等等时间,如何每天投入时间1小时,实际上也投入了1小时,这就是达到极致。
2、把自己卖出去一次。
再谈极致。
极致是你投入某事的专注时长,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才具备为他人提供价值的能力,才能可能出售自己。
3、每天写3000字流水账。
3000字附近波动。
4、不购买新书、新课程。5、不加入新社群。
本周未购新书、新课程,未加入新社群。
6、日更,做一名践写者。
日更未断。
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
行之明察精觉处即是知。
知道了某个方法并开始行动即是行,行动过程中反思精进即是知,这是我理解的知行合一。我以前理解的知和合一就是知道必须做到,比如你知道写作的好处,你必须能写成一本书,不然不叫知行合一,即你知道了并未做到。现在,如果将知行合一这事加上一个时间维度,即你知道到做到需要时间(或者是做好),就容易践行知行合一这个理念了。知道了个方法就开始行动,即便这个行动结果非常不完美,但可以通过行动去加深对知的理解,准确的说,知行合一是一个循环过程。
我是张伟,正在构建一个复利知识库。
每个知识卡片都是一个乐高积木,积累1000天,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宏伟城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