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要跟大家谈谈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
一、女性主义还是女权主义?
Feminism来源于法语,最初用来描述当时的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运动。Feminism的政治语言和目标源自于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feminism被全世界广泛、频繁使用,拥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但是,Feminism仍然是一个根本上有争议的概念。
早在10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feminism就被引入中国,汉语一般翻译为“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Feminism具有实践和理论两种关切点。“女权主义”侧重于表达它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的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女性主义”侧重于表达它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学术传统的文化内涵。目前,多数研究者都接受“女性主义”这个看起来更加偏重学术和文化内涵的译法。
二、作为社会实践的“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运动(简称为“女权运动”)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前半期,被称为“女权主义的第一波”,强调妇女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法律和政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20世纪前半期,许多国家都承认了妇女的普选权。然而,选举权只带来了形式上的平等,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被称为“女权主义的第二波”,专注于“妇女解放”问题,侧重于分析妇女在社会中的作用,否定大男子主义价值观,并且批判那种将政治归于公共事务而将妇女归入私人事务的习惯性区分。其成果是使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出家庭,进入劳动力市场。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20年代,被称为“女权主义的第三波”。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延续了“第二波”中批判妇女在大规模进入职场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偏见和歧视。妇女运动近期最重要的变化是,在激进主义女性中同时出现了女性主义运动和反女性主义运动。
三、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
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是指在女权主义运动的政治目标影响下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分为经验论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立场论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和后现代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三大研究取向。
经验论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揭露了公共行政实践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比如玻璃天花板效应、职业性别隔离等。这一研究取向仍然使用主流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将性别作为一个研究变量,追求以男性为标准的平等,显然无法动摇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根基。
立场论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从统一的女性立场出发,肯定和赞美女性特征,试图在女性的经验和价值的基础上发展出女性主义的公共行政知识图式。
后现代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质疑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对统一的女性身份和立场的前提假设,提出女性主体的流动性,进行解构主体和重构女性话语的努力。
推荐阅读:
王宇颖:《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