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出一道选择题:以下三组人名里,哪一组生活在汉武帝时代?
一)刘据,刘闳,刘旦,刘胥,刘髆。
二)李蔡,庄青翟,赵周,公孙贺,刘屈氂。
三)李广,苏武,司马相如,东方朔,张骞。
分
隔
线
这道题当然有问题。实际上这十五个人都是汉武帝时代的人。更进一步说,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年代,前十个人人远远比后五个人地位来得高。
刘据,刘闳,刘旦,刘胥和刘髆都是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的哥哥。《汉书》里专门有一篇《武五子传》记载他们的生平。简单来说,老大刘据当了三十多年太子然后被冤枉谋反而自杀。老二齐王刘闳身体不好,封王没多久就去世了。老三燕王刘旦在弟弟汉昭帝即位后谋反(?)自杀。老四广陵王刘胥在侄子汉宣帝即位后因为诅咒汉宣帝(?)也自杀了。老五昌邑王刘髆自己倒是很老实,可惜他舅舅替自己筹划谋反(?)导致全家被诛,没过两年自己也郁郁寡欢死掉了。整篇《武五子传》讲的就是汉武帝的几个儿子如何谋反,如何事败,如何自杀的故事。
李蔡,庄青翟,赵周,公孙贺和刘屈氂都是汉武帝时期的丞相。这五位丞相都有什么事迹呢?李蔡圈占了汉景帝的陵寝,自杀而死。庄青翟和廷尉张汤争权,双双下狱自杀。汉武帝以“失酎金”为借口撤销了一百零六个列侯的爵位,赵周稀里糊涂也卷了进去,羞愧自杀而死。公孙贺是靠着身为卫皇后的姐夫才当上丞相的,卫太子刘据被冤枉谋反后,他也跟着一起被杀。刘屈氂参与了冤枉卫太子的行动,又参与了谋利昌邑王刘髆,被汉武帝腰斩。这五个人里,李蔡,庄青翟,赵周在汉书里根本没有传,公孙贺和刘屈氂是跟好些人合在一篇《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里。
李广,苏武,司马相如,东方朔和张骞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李广打了一辈子仗,匈奴人闻之色变,可惜到死也没能封侯;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到西伯利亚养了十九年的羊。《汉书》将两人合传,大约也是同情他们命运不济。司马相如和东方朔一个能写汉赋一个会讲段子,是汉武帝的御用文人,可是两人满腔的政治抱负完全被汉武帝忽略不计了。《汉书》有《东方朔传》和《司马相如传(上,下》(翻遍二十五史,只有司马相如一人占了两篇传!)。张骞以一个小小的郎官出使西域,手底下一百来号人基本死光了,自己也被匈奴单于软禁了十年,可是他硬生生凭着卓越的外交智慧让西域各国臣服于大汉,“凿空”了丝绸之路。《汉书》将他和李广利(与卫青,霍去病并称武帝时期三大名将)合传。
读史书时,翻到皇帝儿子们的列传常常只有两种情况:一)短短一个段落记载这位皇子的母亲是谁,几岁封王,几岁去世,子孙传了几代。二)好几个段落,详细记载了这位皇子如何荒淫,如何残暴,最终如何谋逆受诛。这真是一种讽刺呀。难道作为皇帝的儿子,只有默默无闻和夺嫡身死两个人生选项吗?当然有第三种选项,夺嫡成功的皇子会被写进本纪。
丞相虽然不是皇子一样,生来就有的身份,但是也未必代表着能力和权力。有时候,你当上了丞相只是因为你身后的利益集团需要一个名义上的代言人,而你的资历恰好够老。汉武帝执政的几十年,刚好是他西汉皇权最集中的时期。高祖吕后时期和文帝早期,丞相代表的是开国功臣的利益;文帝后期和景帝时期,丞相代表的是功臣子孙和文官集团的利益。可是汉武帝觉得,自己身为天子,丞相有什么资格和自己对着干?于是他疯狂地打压丞相,也打压丞相背后地功臣后裔和文官集团。我让你当丞相,可我让你当不了两年就死翘翘。
相较之下,李广,苏武,司马相如,东方朔和张骞这些人实在是够草根,他们和天子,皇子,丞相的权力争斗隔得太远了。这对他们来说实在也是一种幸福。当一个中层将领,白天带着弟兄们抵抗外敌,晚上和弟兄们大碗喝酒不醉不休。在西伯利亚得寒风大雪中喝着雪水吃着干粮,心却变得无比的澄静。全天下都在吟唱自己的文章,走在街上永远有数不清的粉丝。读遍了古今书籍,上至天子下至大臣我都敢拽文讽刺,他们反而被我逗得大笑。游历了形形色色的国家,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原来大汉以外还有如此宽阔的天地,我希望祖国的大家都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平凡,所以敢于尽情地活好自己地一生,于是他们又变得如此不平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