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写作营/家乡的婚礼风俗

作者: 晨晨V5 | 来源:发表于2024-02-05 21:46 被阅读0次

https://mp.weixin.qq.com/s/Mp6VYVVYS93uuKFBlpyf1Q

好久没有回到乡下参加别人的婚礼了,好久没有时间回高桥。虽然嫁到那个村庄,成为曾家的媳妇已经20年,可长期生活在县城,回去高桥的时间真的很少。平常要上班要照顾孩子,家里的红白喜事我大都没时间参加,那里的人也有很多不认识!

因此高桥村的婚嫁喜事风俗,真的不怎么了解!今年我退休了有时间了,两个堂弟结婚,一家人都回去了。

2月3号下午,一家人就回到了高桥,准备参加老公两个堂弟的婚礼,一个是2月5号,一个是2月6号。

因为是娶媳妇,亲戚们提前两天就要过来做事了。我们是前一天晚上就接到堂弟的电话,让我们在3号上午就要赶到,先是请大家一起吃饭,帮忙清理东西,准备好食材。晚饭再商议由谁管局,分派任务到人,第二天通事的亲戚就要到礼堂做事。男人负责购物、搬运、切菜,女人负责打扫、煮饭、洗菜、打杂、摆桌、摆碗等。

这个跟我老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在同一个县城,也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四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大同小异。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特色,但大的方面还是相同,具体到细节还是各有各的不同。我的娘家是南乡,夫家属北乡,语言有些徽差异,风俗习惯有差异也是很自然。

在我老家,娶亲的人家也是要提前请几个人吃饭,商议事情的安排,定下管局的人和收钱写礼的人员安排。但不是提前两天,而是提前三到四天,在一起吃中餐,只邀三五个重要的人。

几个人在饭桌上,边吃边喝,就把运作的事情和全盘流程大致统筹好了。婚礼前一天,管事的人就要督促大家各就各位,要按时到场干活吃饭。

婚礼前一天的晚餐是正式餐,第二天婚礼当天早上和中午都是正式餐,桌子上的菜必须有肉有红烧肉、鱼、狗肉、羊肉,甲鱼,付子汤,肉丸子、青菜十二个盘。而不只是前几餐的小炒。鹿柴这个风俗,我们南乡跟东乡是一样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节也越来越近了,在外面打工的人也都三三两两的回来了。做好事的人家发出请柬的客人大多能来。谱请的自家人(就是堂兄堂弟,同一个爷爷或爷爷的堂兄弟分枝散叶后的亲戚)全家人都请,也都会全部到场。吃酒席的人比较多,摆的桌子和酒席水涨船高,做事的人就更辛苦一些。

5号的堂弟的酒席是按老规矩,自己动手做,没有请人包场,所以从切菜到上桌,一切事宜都是自家人在操作,只请了一个掌勺的厨师炒菜。

3号中午,大家过来的比较晚,潦草的煮了一锅面条吃。吃过以后,大家就分工合作。女人打扫卫生清理桌面,男的就打理厨房,准备好食材。晚上,就由于男人炒了几个菜,聚了五桌的人,事主就顺便跟主要的男性把要做的事商量好,然后第二天管局的人把安排做事的名单,用一张红纸写了名字贴在专用的厨房门口,让人们自己看了去做。

都是自家的亲戚,大家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本着有事大家都来帮忙,你帮我,我帮你,我帮你也等于帮自己的想法,大家都很自觉。

一丢下碗筷,不用谁吩咐,自己去找事做,即便不是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哪里有事也就做了。安排了人就有目的,做起来就顺畅快速。做完了自己的事情,也不会闲着,哪里有事就去做。

这种自动自觉找事做情景,让我回想起好多年前在家里帮忙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喜欢跟在父母身边,来回奔跑着,脸上流淌着发自心底的笑,即便在寒冷的冬天,大家也是乐呵呵的忙碌,没有因为怕冷而偷懒。

那时做红白喜事,大都是露天操作。扛出一大锅,用几块砖头搭一个灶,就放在门口,烧着柴火,遇到雨天,搭个雨棚,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有条不紊、热热闹闹的。

根本不怕冷。有空了,这里闯一下,那里坐一下。还记得某次在门口的长凳上放一个粘板,一个男人拿着两把刀一上一下的剁肉未。“剁剁剁”的声音,不仅有充满烟火味,而且还洋溢喜气。那个情景真的是最古老的了,也是最纯的最真的场景。

没想到成年后,出嫁到人家二十年后,我又重温了这样的幸福时光。只不过现在的配置比以前高级一些。是以前的高配版。

现在不用露天操作,不用搭雨栅。高桥夫家的陂头村早就有正式的厨房,有水泥的案板,有大锅。但是那种温情、那种热情,依然像从前,像儿时总是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

所有人的心里总洋溢着亲情和快乐,谁也不会计较谁做得多,谁干得少,大家只想一心一意想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帮助兄弟姊妹们把这件人生中的大事就圆满。

婚礼是在5号的上午。吃过早餐后,婚车就出发到女方家接亲。11:00左右就把新娘接回来,在自家的屋里举行婚礼。

自家的屋里早就布置好了,堂屋的上席挂了几床舅舅、姑父、姐夫们送的毛毯。正中央打好了桌子,桌面上铺了一张红色的毯子,毯子上摆放一对红烛,茶盘还有枣子、桂圆、花生、还有开心果。寓意早生贵子。

新娘今天穿的是洁白的婚纱,新郎穿的是得体的西装,打了领结。给他们举行婚礼的是一个70来岁的老人(他曾是一个教师),因为新人们穿的是婚纱,他也与时俱进,发言词也是亦中亦西。

他居然模仿基督教的婚礼仪式,让他们各自举起右手宣誓,不论贫穷、富贵、健康、疼病都要与对方共渡一生一世,让我在一边听了,忍俊不禁。没想到在这个小山村里的老人,也是如此的新潮。

这跟我们家乡的婚礼有一些不同。在我们老家举行婚礼,一般是要在祠堂里举行的,所有的毯子,也是要挂在祠堂上方。同样的布置,只是地方不同。所有的人都到祠堂里围观。

由一个识字会讲的人主持。先要诱介绍人上去,然后要请来宾入席并发言。不记得要不要请父母上台。所有人发完言后,就要撒喜糖给在场的小孩。也可以让小朋友上去抢。然后新郎新娘就会送入洞房。敲锣打鼓送走。

6号的堂弟,举行的是中式的婚礼,新娘穿的是唐装大红的衣服,但是新郎穿的却是西装。而是因为新娘穿的是唐装,那个老人也就没有让他们举右手宣誓,贴贴脸,亲亲嘴了。只是双方交换戒指。

但是向父母奉茶,改口叫妈给红包,好像又是中国北方的风俗,两场婚礼下来,我真不知道他到底是南北组合,还是中西合璧!

这个婚礼,不再古色古香,也不在正宗,单一。而是一个混合体,多面兽。

就像现在的人一样,思想不再只是单一的,而混合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在里面。其实一切的表象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人们心灵深处那颗热情真诚的祝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齐帆齐写作营/家乡的婚礼风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gq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