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诸子百家简书·道学
读《道德经》我们可以学会什么呢?主要是这四个字。

读《道德经》我们可以学会什么呢?主要是这四个字。

作者: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4-26 22:51 被阅读3619次

    大家能够想象,全世界发行量第一的书籍是《圣经》,因为几乎欧美的家庭都会有这样一本书。

    而发行量第二大的书籍正是代表我们最高智慧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传经2000多年,被译为560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国文化学者所极度推崇,也深深影响到了很多国家的文化发展。

    但是由于《道德经》并没有被选入我国语文课本,加之对道家的“清静,无为”等思想感觉十分玄乎远离生活,可能很多同学并没有真正读过或进一步研习这一部经典。

    而这样一本书,它到底在讲什么呢,读《道德经》我们可以学会什么?

    其实这四个字可以概括:“清、虚、卑、弱。”  西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里,对道德经的解读提出了这个思想:“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班固认为,道家这个流派,是从史官记录录历史的成败、存亡、祸福的古今之道基础上发展出理论的。他们从中知道君王之道就是要抓住要点和根本(秉要执本),以清心淡泊,谦卑高洁来自守自持。就是教君王谦虚治理之道。

    我们来看看这个秉要执本“清、虚、卑、弱。”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清”

    “清”,及清静。在老子认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沉淀,第二层意思是戒躁。

    为什么是指沉淀呢?老子认为:“善静者清。” 

    一杯浑浊的水要如何干净?在没有过滤系统的古代,要让一杯浑浊的水变清澈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把它安静地放在桌子上,过半个时辰,自然污浊之物沉淀到杯底,水自然就变得清澈了。

    《道德经》第十五章里有一句话更是直言了这个观点:“孰能浊静之徐清。”

    而我们在人生中,有少部分的时期是沉淀的时期,不也正是天天在家安静学习的时期吗?

    还有一层意思是戒躁,《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写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用“躁”这个字组词,大家发现,都是一些不好的脾气或品行。比如急躁,浮躁,暴躁,狂躁。这样的行为应该戒除。

    “虚”

    “虚”,是谦虚,虚怀若谷的虚。

    我们从小听说过空杯的心态。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没有盖子的水杯,只有随时放空,才有可能装进更多的学问。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写到,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行大道之人,为了获得万事万物上乘的规律,就要更大地虚空自我。“无为”的核心正来源与此。

    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道家的虚空和佛家的四大皆空在本质上不一样的。道家的虚是为了更大的实,而佛家的空则是一种消除痛苦(苦谛)的一种修行方式。


    “卑”

    “卑”是指卑下,处下,但并没有卑贱的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很多章节都告诉我们要善于处下,换作现代的解释就是低调。

    他不仅告诉我们要善于处下的原因,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低调的方法。

    他用很多章节把道比喻成水,比如最著名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水的品质就是善于处下,最后海纳百川,成为王者。

    而中国历朝历代开国之时,所有开国皇帝无一不是善于处下,汇集人才,才能广得民心,最终一统天下。

    但是同时,老子从实际的角度告诉我们,低调很难。

    低调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呢:“光而不耀。”这是一种老子眼中的君子的品格。真正给人光明的人,是不耀眼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其中的逻辑,必须先有光,而后才能做到不耀。 人必须要懂这个东西,才能做到真正的谦虚。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同样强调了这个道理:“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弱”

    “弱”是指柔弱,柔弱胜刚强。

    不仅心态处下,心怀柔弱,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部分。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完完整整表明了老子对柔弱心态的推崇。

    而这和老子的故地陈国是有很大关系的。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人,但实际老子出生的地点是陈国,只是被楚国灭掉了。

    陈国有两个文化特点,一个是对月亮文化的崇拜,及刚刚提到的“光而不耀”的品格。另一种就是对女性的崇拜。女性柔弱,不争的品格也同样体系到了《道德经》里面。

    而我们细看身边的事物,也的确如此。凡是坚硬的东西最后很快被磨损消亡,而柔弱的东西却又持续的生命了。比如人在老的时候,牙齿早已掉光,而舌头健在。

    南怀瑾先生曾说: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

    尽管这个评价有失偏颇,但是至少在我们初涉国学之时以作参考。很多同学爱上《道德经》的原因可能也是如此——在社会工作中有时候难免心浮气躁,读读清虚卑弱的《道德经》,借此戒骄戒躁,坦荡舒服。

    如果真在自己工作生活做到清(沉淀,戒躁)、虚(谦虚,虚怀若谷)、卑(处下)、弱(柔弱)的心态,那不就是无敌的状态了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橡木桶:还有“无为”呀,不欲,道,德,
      • GeorgeWGD:我喜欢的相反:智明弘毅。
      • 释迦佛子宝莲童:讲的不错!不过,佛教的空,并非是方法,也不是状态,它讲的是万事万物,其体无我性空。如《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非离色有空,乃是不二。本来是空,凡夫妄觉,觉明为咎。这就是无明的产生,本来无得无失,但觉上明,迷失觉性之中。空生大觉,依空立世界。现在科学界也在研究宇宙大爆炸,银河系的形成,物质一点点分析,到最后竟然是没有东西。比如我们看这个物质,桌椅板凳,拿掉假名后,就是木头。身体也一样,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个微尘也没有自我,而凡夫以为有个我。我有几层?外在的物质,金钱名誉地位,我所拥有的一切,身体有形的我,坚固我执。细分到思想,我思故我在,最后到一个清清楚楚的我执状态。(七识)前面的都是凡夫境界,到了思想妄想上,脱离身体了,就到了圣人层次了。佛家与道家,外道之间就有了分歧了。四禅八定天人境界,依执着惑业不同,就产生了神我概念。外道执着空,空的越彻底越好,定力越高越好,住在里面不出来,但其核心还有个我,隐约在动。佛教讲尘沙惑,无明惑,并不讲四禅八定,此为如来禅,实际是不停留在这些境界上。本性本来不生不灭,不是修来造作,是我们执着不见。要破的是人我法执,不立不废,只是不住。众生可怜,就好比值钱的丢失了,丢在家中找不到了,然后哭穷,费尽心机找,其实就在眼前。开悟的人一看,哦,原来我这个本体,它压根没动过,天堂地狱都和它没关系,那不就解脱了?小乘圣人到此就为止了,不受后有嘛!但大乘圣者,看到众生还在做梦,就不忍心了。同时,小乘并未见到佛性,根本智证得,后得智还没有。你看那个神仙都是孤单一个人,也看出什么福慧圆满。比如罗汉,都是张牙舞爪的,你再看佛的相就不同了,庄严相好,这就是福报功德。得到本体后,可以开发无量的功德妙用。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这么厉害?佛在经中经常称赞,那时因为观音菩萨,救度众生,愿力不可思议,因其愿力不可思议,所以神通妙用,亦是不可思议。《华严经》中介绍佛国时,有些菩萨国土就不如极乐世界庄严,这就是小菩萨愿力不及之处。所以讲空并不是没有,而是真空妙有。其他宗教,并不是不好,而是依然迷失在自性中,比如天人福报尽了,依然堕落,罗汉能知八万大劫以内事,却不知以外穷劫之事,而佛智遍及一切,故号为一切智,天人师,为世所尊。初地菩萨不知二地事,菩萨不能测度佛之智,一般解脱了,就跑去清心寡欲了,那还差的很远,这是分水岭。佛斥责为焦芽败种,实际对凡夫而言,人家是解脱圣人。唯大乘菩萨明知无众生可度却度众生不知疲倦,小果声闻都理解不了,凡夫更不及了。圣人处无为,却依然有差别。不能简单说一个空,后面还有很多文章呢!提出来,别介意,很喜欢你的文章,阿弥陀佛!
        释迦佛子宝莲童:@道长是名思维贩子 唉,卖弄而已,也是理上明,事上还差的远。我是学佛,并且每日打坐为定课,平时也很少与人接触,微信也很少上。我更喜欢这种神交,你的文章写的好,我很喜欢,没事上来会看一看。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释迦佛子宝莲童 您这个留言我看了几遍,实在太喜欢了,我就保存在我的笔记里。 信息量太大,我就不一一回复了,你应该是佛门中人吧。 能否加你微信,我们更多探讨。
      • 橡木桶:其一,无,无为,无欲,无求,无形,无欲,无功。其二,反,反者道之动,阴必盛,阳比衰,道所生者都必死,生而向死。其三,相,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难以想成。
      • 死东西:对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群中出土的帛书《老子》您怎么看
      • 淡淡的帅:光而不耀,拿得起才能放得下
      • 非恒道洪少京:水寻低而润万物,海处卑而纳江河!道法于自然,无争于社会,与天地相生,共日月永存。
      • 树下的蚯蚓:阿……话好多……😁
      • ac6acefde6eb:我觉得四个字应该是顺其自然,清、虚、卑、弱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顺其自然。
      • 书不读秦汉以下:道德经包罗万象,所以才会有很多一家之言,百家争鸣。😀
      • 抱书轩主:看了文章惊奇的发现不多,但是留言确有很大的启发
      • 烟然s:我还以为有善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此篇文章本也是我看《汉书艺文志》里面的注解,从而想从一个讨巧的角度来给身边朋友分享《道德经》,同时我也修行尚浅,莫不可当作真知。
        “善”这个字从第二章“天下皆知善不为善,斯不善矣”开始,出现的频率很高。
        以白云先生注解,善字,是评价一个人的德,是不是保持于道上。 顾更多是“擅长”之意。是一种修为过程中的境界。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评价道德经的人没有更多把善编撰成最重要的几个修为的原因吧。
      • 万能的老J:1、世界历史上最畅销的十本书排行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毛主席语录》(红宝书),第三的是《古兰经》。

        2、“清、虚、卑、弱”的观点在《道德经》中只是一小部分的“君子修身之说”,即不主要,也并不是道德经的全部,万万不可以偏盖全。

        3、“清、虚、卑、弱”与““清虚、卑弱””分别单字解释和变成词解释也是不同的,希望还是能结合上下文,整体的看一下。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不好意思,李老师。最近工作繁忙,耽误回复。
        您的这个资料我非常满意,我之前找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对清虚卑弱最好的解释。
        《道德经》的确有太多不解之处,甚至很多人评价连原著有可能也有很多后人的增加和篡改。
        所以希望大家彼此指正和共勉。我非常喜欢这部经典,也想陆陆续续写出它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些解读。
        对于您的耐心回复我非常感动!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万能的老J:@道长和月 原文: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译文:道家学派,是由史官而来,记载历代成败存亡祸福之道,能指抓住要害和根本,去掉欲望以保持自我节操,使自己低调以掌握自我,这是君王统治之术。与尧的自我约束谦让,《易》的虚心相合,能一谦而得到天益、地益、神益、人益,这是他们的长处。推广道家思想的人,就想全部抛弃礼仪,并放弃仁义,说只要去掉欲望就可以太平。

        “清虚卑弱”与前文“秉要执本”对应:秉(动词)要执(动词)本,清(动词)虚卑(动词)弱。

        清虚,清是动词,去掉欲望。与下文的“合于尧之克攘”呼应。攘,谦让,不占有之意。所以清虚是行为,不是状态。
        卑弱,卑是动词,有“使用”之意,使自己低调。

        清虚卑弱不但不是无为,而是指出了具体要做的事情,去掉欲望,使自己虚心。

        班固也是一家之言,从自己的角度理解道家流派。班固不是在解释《道德经》,而是解释道家在做什么,所以更多的是描述行为。

        由于《道德经》原文已经被后人篡改的面目全非,所以老子的很多经典思想并没有完整的传递下来,或者后世已经把“宇宙哲学”变成了“君人南面之术”,谬矣!

        当然,我这也是一家之言,姑且听之,因为《道德经》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后人很多是为了解释而解释。建议有时间还是能找到最早的原文来看,就会发现存在很多问题了。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JeffersLi 非常感谢指正,已全部记下!可能我查阅的资料不够严谨,看来还是更需要深入研究。 我之前刚好也就对单字和词语不同的概念请教过一个老教授,只是不是非常明白,忘求指点
      • 木木minzi:应该推广我们中国的道德经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确实如此,《道德经》蕴含智慧甚多,且很多都是言简意赅的方法论。真希望身边朋友能更多研习,以求大道。
        只是同时它高深莫测,我们修行尚浅,很难以最合适的理解传达身边朋友。

      本文标题:读《道德经》我们可以学会什么呢?主要是这四个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ew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