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能够想象,全世界发行量第一的书籍是《圣经》,因为几乎欧美的家庭都会有这样一本书。
而发行量第二大的书籍正是代表我们最高智慧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传经2000多年,被译为560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国文化学者所极度推崇,也深深影响到了很多国家的文化发展。
但是由于《道德经》并没有被选入我国语文课本,加之对道家的“清静,无为”等思想感觉十分玄乎远离生活,可能很多同学并没有真正读过或进一步研习这一部经典。
而这样一本书,它到底在讲什么呢,读《道德经》我们可以学会什么?
其实这四个字可以概括:“清、虚、卑、弱。” 西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里,对道德经的解读提出了这个思想:“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班固认为,道家这个流派,是从史官记录录历史的成败、存亡、祸福的古今之道基础上发展出理论的。他们从中知道君王之道就是要抓住要点和根本(秉要执本),以清心淡泊,谦卑高洁来自守自持。就是教君王谦虚治理之道。
我们来看看这个秉要执本“清、虚、卑、弱。”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清”
“清”,及清静。在老子认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沉淀,第二层意思是戒躁。
为什么是指沉淀呢?老子认为:“善静者清。”
一杯浑浊的水要如何干净?在没有过滤系统的古代,要让一杯浑浊的水变清澈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把它安静地放在桌子上,过半个时辰,自然污浊之物沉淀到杯底,水自然就变得清澈了。
《道德经》第十五章里有一句话更是直言了这个观点:“孰能浊静之徐清。”
而我们在人生中,有少部分的时期是沉淀的时期,不也正是天天在家安静学习的时期吗?
还有一层意思是戒躁,《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写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用“躁”这个字组词,大家发现,都是一些不好的脾气或品行。比如急躁,浮躁,暴躁,狂躁。这样的行为应该戒除。

“虚”
“虚”,是谦虚,虚怀若谷的虚。
我们从小听说过空杯的心态。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没有盖子的水杯,只有随时放空,才有可能装进更多的学问。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写到,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行大道之人,为了获得万事万物上乘的规律,就要更大地虚空自我。“无为”的核心正来源与此。
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道家的虚空和佛家的四大皆空在本质上不一样的。道家的虚是为了更大的实,而佛家的空则是一种消除痛苦(苦谛)的一种修行方式。

“卑”
“卑”是指卑下,处下,但并没有卑贱的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很多章节都告诉我们要善于处下,换作现代的解释就是低调。
他不仅告诉我们要善于处下的原因,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低调的方法。
他用很多章节把道比喻成水,比如最著名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水的品质就是善于处下,最后海纳百川,成为王者。
而中国历朝历代开国之时,所有开国皇帝无一不是善于处下,汇集人才,才能广得民心,最终一统天下。
但是同时,老子从实际的角度告诉我们,低调很难。
低调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呢:“光而不耀。”这是一种老子眼中的君子的品格。真正给人光明的人,是不耀眼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其中的逻辑,必须先有光,而后才能做到不耀。 人必须要懂这个东西,才能做到真正的谦虚。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同样强调了这个道理:“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弱”
“弱”是指柔弱,柔弱胜刚强。
不仅心态处下,心怀柔弱,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部分。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完完整整表明了老子对柔弱心态的推崇。
而这和老子的故地陈国是有很大关系的。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人,但实际老子出生的地点是陈国,只是被楚国灭掉了。
陈国有两个文化特点,一个是对月亮文化的崇拜,及刚刚提到的“光而不耀”的品格。另一种就是对女性的崇拜。女性柔弱,不争的品格也同样体系到了《道德经》里面。
而我们细看身边的事物,也的确如此。凡是坚硬的东西最后很快被磨损消亡,而柔弱的东西却又持续的生命了。比如人在老的时候,牙齿早已掉光,而舌头健在。

南怀瑾先生曾说: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
尽管这个评价有失偏颇,但是至少在我们初涉国学之时以作参考。很多同学爱上《道德经》的原因可能也是如此——在社会工作中有时候难免心浮气躁,读读清虚卑弱的《道德经》,借此戒骄戒躁,坦荡舒服。
如果真在自己工作生活做到清(沉淀,戒躁)、虚(谦虚,虚怀若谷)、卑(处下)、弱(柔弱)的心态,那不就是无敌的状态了吗?
网友评论
“善”这个字从第二章“天下皆知善不为善,斯不善矣”开始,出现的频率很高。
以白云先生注解,善字,是评价一个人的德,是不是保持于道上。 顾更多是“擅长”之意。是一种修为过程中的境界。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评价道德经的人没有更多把善编撰成最重要的几个修为的原因吧。
2、“清、虚、卑、弱”的观点在《道德经》中只是一小部分的“君子修身之说”,即不主要,也并不是道德经的全部,万万不可以偏盖全。
3、“清、虚、卑、弱”与““清虚、卑弱””分别单字解释和变成词解释也是不同的,希望还是能结合上下文,整体的看一下。
您的这个资料我非常满意,我之前找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对清虚卑弱最好的解释。
《道德经》的确有太多不解之处,甚至很多人评价连原著有可能也有很多后人的增加和篡改。
所以希望大家彼此指正和共勉。我非常喜欢这部经典,也想陆陆续续写出它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些解读。
对于您的耐心回复我非常感动!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译文:道家学派,是由史官而来,记载历代成败存亡祸福之道,能指抓住要害和根本,去掉欲望以保持自我节操,使自己低调以掌握自我,这是君王统治之术。与尧的自我约束谦让,《易》的虚心相合,能一谦而得到天益、地益、神益、人益,这是他们的长处。推广道家思想的人,就想全部抛弃礼仪,并放弃仁义,说只要去掉欲望就可以太平。
“清虚卑弱”与前文“秉要执本”对应:秉(动词)要执(动词)本,清(动词)虚卑(动词)弱。
清虚,清是动词,去掉欲望。与下文的“合于尧之克攘”呼应。攘,谦让,不占有之意。所以清虚是行为,不是状态。
卑弱,卑是动词,有“使用”之意,使自己低调。
清虚卑弱不但不是无为,而是指出了具体要做的事情,去掉欲望,使自己虚心。
班固也是一家之言,从自己的角度理解道家流派。班固不是在解释《道德经》,而是解释道家在做什么,所以更多的是描述行为。
由于《道德经》原文已经被后人篡改的面目全非,所以老子的很多经典思想并没有完整的传递下来,或者后世已经把“宇宙哲学”变成了“君人南面之术”,谬矣!
当然,我这也是一家之言,姑且听之,因为《道德经》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后人很多是为了解释而解释。建议有时间还是能找到最早的原文来看,就会发现存在很多问题了。
只是同时它高深莫测,我们修行尚浅,很难以最合适的理解传达身边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