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认识西米

作者: 0127590318fc | 来源:发表于2017-03-03 21:08 被阅读103次
    网络粗暴截图

    又来说西米了。这一次不是有什么方法要和大家分享,而是在练习、上课和学习中又得到了新启示,有了新感悟,想呱唧一下。要是你抱着看完就能掌握新方法,立马解决问题的预期,恐怕就要让你失望了。我只是做些思考,没有考虑实操的可能。

    之所以会反复思考西米,主要还是因为东方舞体系中西米实在是具有标志性的动作,太有特色。很多人对东方舞的刻板印象就是肚皮抖动。我有个朋友看了我跳长扇舞的视频后,满脸诧异:“这是肚皮舞吗?你为什么从头到尾没有抖肚子?”可见西米之深入人心。

    做为典型的民俗舞,东方舞在几千年时间流变中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变化状态,标准化系统化还不到一百年,在这之前西米应该是以非常随意的方式展现出来,也没有成为当地舞蹈中的标配,直至今天,我们在阿拉伯众多民族民间舞中,仍然可以看到大量没有西米的舞蹈。西米的突出地位大概主要源于:一是近现代各路先驱对东方舞的改造,其中着装上的改造虽看似只在外表,但是“两片装”的式样直接将整个躯干核心暴露在外,直接影响舞者心理,促使舞者在腰腹动作上下工夫,更快更强烈的西米具有更好的视觉刺激;另一个我觉得和近现代西方兴盛的舞台表演有关。舞台越来越大,舞美越来越强,观众和舞者的距离越来越宽,甚至形成了俯视和仰视的关系,这就要求舞者动作“大”,不然观众根本看不清楚你在干啥。好吧,上西米,更快更强烈,再加上更多技巧。

    我个人还是随潮流而动。目前看来这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也碰到过坚持“小小的西米”的老师,他们有他们的态度,艺术无边界,应该被尊重,而且也值得一听。比如一位老师表达她的看法,说,我会担心西米成为一种技巧展示,而不是舞蹈的有机组成部分,你的学员和你的观众会对西米有无限制的期待,但忽略了别的部分。

    是不是很有道理?很值得我们警醒?

    从艺之人也好,文艺爱好者也好,艺术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宽容。宽容不是当滥好人,是先不急着下结论做判断。

    西米会伤害膝盖吗?

    这些年碰到不少爱好者和教练,因为受伤而放弃舞蹈。很可惜。但要把锅背到西米头上,实在有待商榷。有的是之前已经有运动伤害,有的是练习方法出错,有的是在学舞期间因其他原因造成,不能笼而统之下结论,如若再以讹传讹,这就有点一叶障目了。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运动都有运动伤害的可能,天天晨跑的人们、爱登山的人们、爱上疯狂单车的人们、在椭圆机上呼哧呼哧的人们、没事了就晒步行数的人们,都有半月板受伤的可能。天天坐着就没事吗?三高,甚至五高,痔疮、便秘,肌肉力量消减,容易感冒等等,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人活着是场战斗,没有一览无余的好处,也没有全不可取的坏处。

    我觉得练习西米,尤其是直立西米,掌握正确的方法,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膝盖受伤。第一是膝盖不要过度伸直,维持人在行走时正常的生理弯曲即可。西米做得快又有幅度,并不是靠膝盖使劲后弯造成的,大腿和腹部肌肉放松就可以事半功倍了。第二说到发力点,我个人经验是,当双脚牢牢抓住地面后,小腿自然就收紧,力便由下而上,膝盖也能放松,整个人既稳定也能不用使蛮力就能做出质感比较好的西米。其他类型的西米在舞蹈中往往以动态的方式存在,所以练习时配合步伐会比较好。

    做基本功练习时,我们总是要求更快更强烈的西米,但考虑到基本功最终是为舞蹈服务,所以舞感训练和基本功不能完全分家。上节课我没有用一般常见的快节奏音乐练习西米,用的是阿黛尔的音乐。

    会员觉得很新鲜,问我:“这是不是一支舞?你教我们啊!”

    这哪是什么成品舞,连小组合都算不上,只不过是一改以往西米练习的恒定性,加入了情绪。有情绪动作就有轻重缓急,身体就有起伏,脸上就有表情,西米不再是动次打次般抖肚子,变得更丰富更有趣,对自己对会员都是更愉悦的体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次认识西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gr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