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作者: 花姐话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24-01-25 18:43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转自帆书文稿,共享学习!

一、巴菲特:投资界的常青树

01 “股神”巴菲特

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巴菲特,他是资本市场的一棵“常青树”。1930年出生,到2023年,他已经是93岁的老人了。

93岁的巴菲特平常在哪儿呢?他在养老院吗?没有。在今年(2023年)的5月份,全世界还有将近5万人飞到他的家乡——一个叫奥马哈的美国中部的城市,去听他讲他对于现在全球的政治、经济、资本市场的看法。

大家可以猜猜他要讲多久?他要讲一天。一个93岁的老人他要讲一整天(6小时)的话,全世界还有几万人赶着去听他的讲话。

这说明了几点事实。第一,他还在与时俱进,巴菲特93岁的大脑并没有衰老。第二,他的体力还可以。现在很多三四十岁的人讲一两个小时的内容,讲得精疲力尽,但巴菲特老爷子还能够跟观众讲一天(6小时)。

巴菲特在资本市场中的传奇靠什么形成?答案是靠一张成绩单。1965年,35岁的他收购了一家投资公司,叫作伯克希尔·哈撒韦。

从1965年~2022年的57年中,这家公司的总收益上涨了3.64万倍,年化的收益率是20%。什么叫年化收益率?我举个例子。假设你今年拿了1万块钱去投资,到了第二年赚了20%,你就有了12000块钱。然后你再拿这12000块钱继续投资,到了下一年又赚了20%,这叫作复合获利,就跟滚雪球一样。

我们有些做投资的朋友,可能今年赚了30%,你可能觉得自己比巴菲特还牛,明年你又赚了40%,你就更牛了,但后年你亏了15%,再后年你又亏了55%。这样的事情很常见,英雄年年都有,“城头变幻大王旗”。

我们在50多年这么漫长的时间里算一个总账,每年平均都能赚20%,而且是复利、滚动的增长,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做到,这个人叫作巴菲特。

所以巴菲特为什么被称为“股神”?因为他就是那个把时间的玫瑰种下之后,还能让玫瑰盛开半个世纪的人。他就是那个通过复利获得了滚动性利润的人,所以他被称为“股神”。

放眼全世界,那些富豪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新的富豪。今年可能有些高科技企业发展劲头很猛,比如,芯片公司、IT公司,今年赚到钱了,公司老板就上榜。但是可能明年这个名字就不见了,后年也见不到了。

只有巴菲特像一块压舱石一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位于富豪榜的前列。虽然他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只当过一次首富,这一年是2008年,但是他很少掉出前十,基本上都在前五名。

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读他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最好奇的一个点是什么?我想应该都是,他如何在半个多世纪里,穿越了所有的周期,每年都能获得持续的增长的?这是巴菲特的秘密,也是这本书的秘密所在。

02 致股东的信

巴菲特一生没有写过什么书,他也没有提出过一个理论讲自己是怎么发财、怎么赚钱的。但他干了一件事,就是每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写一封信。

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我今年赚了或者亏了,我对资本市场怎么看的,我都想要分享出来。那么他是讲给谁听呢?他讲给那些为伯克希尔的股票买单的人听,他认为这是对股东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包括每年5月份,他会在家乡奥马哈举办股东大会。如果你想去,你必须到市场上买入伯克希尔的股票,哪怕只买一股都行,你就有资格去参加股东大会,去听他是怎么看待今天的资本市场的。

从1965年开始,他每年都会给股东们写一封信。这些信写得都挺长的。我查了一下,最短的一封有1.5万多字,最长的一封有3万多字,所以这50多年里的信汇总在一起,也是很厚的一本书了,估计有150万字。

透过他写的致股东的信,我们可以感觉到投资者在漫长的时光里参与博弈,展示友好,甚至相互背叛的整个过程,非常有趣。

1975年的巴菲特是怎么想的,1985年的巴菲特是怎么想的,2005年的巴菲特又是怎么想的?2015年和1975年相比,巴菲特的想法有了什么样的改变?

我们可以在这条时间的长河里去看,巴菲特作为一个投资人在跟时间、资本对抗的过程中,他不断产生的新的体悟和发生的改变。这是他用时间酿就的一本教科书。

这本书很有意思,这本书并不是把巴菲特这50多年的致股东的信原封不动地放在一起。1996年,巴菲特有一个朋友,他在商学院当老师,他叫劳伦斯·坎宁安。他请了巴菲特和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两个人,到商学院进行了两天的关于投资理念的研讨会。

劳伦斯根据那次研讨会的内容,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进行了分类,这个过程非常像关键词解读。比如,股东的关系应该怎么建立?比如,会计法则,一个投资人怎么通过会计法则规避风险,获得收益?

劳伦斯就这样完成了全书的主题设置与内容整理,然后经过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审定,这本书得以出版。

二、巴菲特的投资人生

01 特别的童年

讲完了书的由来,我们先来简单讲一下巴菲特的生平。其实,有很多伟大的人的一生看着很长,但是我们仔细一看,他的人生关键词可能比我们这些平凡人要简单多了。

1930年,巴菲特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个叫作奥马哈的城市,他就是在这里成为举世闻名的“股神”的。巴菲特非常早慧,有人开玩笑说,可能是他上辈子跟金钱打过很多交道,所以他这辈子生下来就是一个对金钱很感兴趣、喜欢金钱游戏的一个人。

他的爸爸老巴菲特是一个股票经纪人,所以他们家有投资股票的传统。巴菲特有一本传记叫《滚雪球》,这本书就讲到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爸爸带他到纽交所去看股票。他爸爸曾经当过4届美国联邦的国会议员,所以他出生在一个企业家兼政治家的中产阶级家庭。

他在5岁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

我想问问各位同学:你还想得起来自己5岁时在干什么吗?应该没有几个是会做生意的。那么巴菲特5岁时,他能做什么生意呢?

在奥马哈小镇上,巴菲特的爷爷开了一家杂货店,然后他从他爷爷的杂货店里批发箭牌口香糖,倒卖给邻居们。

你以后如果碰到有人在敲门,打开门发现是一个5岁的孩子,他会问:“你需不需要口香糖?”这个小孩可能就是下一个巴菲特。

你很难想象一个小镇里,有一个5岁的孩子到处跑着去卖口香糖。而且这个口香糖,他不是一只只卖给你,而是一盒盒卖。一盒里面有5只口香糖,你跟他说:“我能不能买你一到两只口香糖?”“不行,叔叔,你要买就得买5只,你买一盒。”

每卖掉一盒箭牌口香糖就能赚2美分,这是巴菲特的第一笔生意——5岁时出门兜售箭牌口香糖。

到了6岁,他就去卖可口可乐,每卖出6瓶可口可乐,他可以赚5美分。可乐也不是一瓶一瓶卖,他要半打半打卖出。所以,6岁时,他就知道批发和零售的区别了。

到了13岁时,他开始在奥马哈小镇上送报纸。在美国和欧洲的小镇里面,男孩女孩都有送报纸的习惯。很多美国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都拍过这种情景,现在现实中还有不少小孩踩着滑板车到处送报纸,小孩会把报纸扔到人家的小院里面。美国人每天一开门,地上就两样东西,一样是报纸,还有一样就是牛奶。他们就这样开启一天的时光。

巴菲特就连送报纸也跟其他小孩不一样。13岁时,他就开始规划送报纸的线路。一个孩子在一上午这点时间里,能送几份报纸?50份,120份,还是300份?孩子们送的份数越多,钱就赚得越多。

为了实现报纸运送数量的最大化,巴菲特规划了5条送报线路,5条线进行组合优化,每一条线可以送100份。而在上午这一段时间里,别的孩子只能送150份~ 200份,甚至有的不知道能送多少份,今天心情好送100份,心情不好跑得慢一点只送70份。

巴菲特每个上午都能送掉500份报纸。坚持一个月之后,你猜猜他能赚多少钱?他能赚175美金。在1943年,在处于二战时期的美国,这175美金就相当于一位白领一个月的工资。所以,这位13岁的小孩就靠每天上午送报纸,赚了相当于当时一位白领的工资收入。

巴菲特5岁开始卖箭牌口香糖,6岁卖可口可乐,13岁送《华盛顿邮报》,而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呢?后来,这三个商品居然都进入到了伯克希尔的投资名单中。

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巧合,但其实这背后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

有人问过巴菲特:“你成为箭牌口香糖、可口可乐和《华盛顿邮报》的大股东,是不是因为你的少年情结?是不是你要纪念自己不凡的、很有意思的童年?”巴菲特说:“当然没有那么浪漫,投资并不是一件玫瑰色的、浪漫的事情。”

巴菲特说:“无论经济繁荣时期还是战争时期,人们都要嚼口香糖、喝可乐、看报纸。”

02 只投资确定性

听到这里,你想起了什么?你会想到一个词叫作确定性。无论经济好还是不好,无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美国人都要嚼口香糖,都要喝可口可乐,都要看报纸。

所以从这个案例中,你会发觉,巴菲特的投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他投资的是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单是这一点就让巴菲特和99%的投资人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和区别。

我们常常讨论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是商业变革的基本基调。从商的人每天都关心不确定性。汽车行业有什么不确定性?互联网平台有什么不确定性?服装行业有什么不确定性?谁是下一个“杀死”行业的人?大家都在思考不确定性,很少有人研究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我记得有另外一位商业大佬阐述过类似的观点,就是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他曾经讲过一个非常类似巴菲特的观点。亚马逊是互联网公司,从事电商行业。贝索斯说:“我们在做电商时,往往都在考虑有什么新的技术变革,有什么新的可能性,有什么新的商业模式。我们总是在面对着种种不确定性的挑战。但是有没有人关心过电商这个行业的确定性?这个确定性是什么?应该是每一个消费者都希望用最便宜的钱买到一个好商品,并且以最快捷的方式送到自己手里,这是电商行业的确定性。”

商品的性价比和购物的便捷性是确定性。但在确定性的意义上,亚马逊电商平台和在古埃及尼罗河边卖椰子的人之间有区别吗?没有区别。几千年来,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希望用一定的钱买到便宜好用的东西,并要最快地交付到自己手中,这就叫作确定性。

但很多人容易把确定性当作前提,不去讨论确定的东西,反而要去讨论那些不确定的东西。

巴菲特做投资就不一样,他选择投资那些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是一个很容易被看懂的人。

就拿他投资股票这件事情来举例。假设你今天就到二级市场上去买股票,现在国内的二级市场深沪两市中有近5000家企业,各家股票价格有涨有跌,你怎么选?纽交所、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里面的各家股票也是一样,有涨有跌。为什么巴菲特能赚到钱?为什么他平均每年能有20%收益,而别人不行?

这里面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我认为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巴菲特拨开了所有的迷雾,回到了问题的基本面。他知道什么是确定的,他说过无论是经济繁荣还是发生战争,你都得嚼口香糖,要喝可口可乐,要看报纸,这些是确定的。所以这是巴菲特投资的最有意思的一个基本点。

等到他读硕士研究生时,他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为什么他要去哥伦比亚商学院上学?巴菲特说,只是因为一件事,他喜欢那里面的一位老师。他发觉在美国的那么多投资人中,有一个人的投资观点跟他非常接近。他既是一个投资人,同时也是大学讲师,他叫本杰明·格雷厄姆。他在哪儿教书?就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巴菲特就是因为格雷厄姆才考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如愿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在巴菲特的一生中,格雷厄姆是第一个对他的投资理念产生了影响的人。

03 价值投资理论

格雷厄姆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叫作“捡烟蒂头理论”。一根烟只被吸了一半,就被人扔在地上,这些烟蒂头还有没有价值?有的,烟蒂头都还没有吸完,还有几口烟。格雷厄姆说:“很多股票被人抛弃时也跟没吸完的烟蒂头一样,仍有价值。被人们像丢烟蒂头一样丢到地上的股票,你要把它捡起来再吸两口。”

后来,“捡烟蒂头理论”引导出了一个投资概念叫作价值投资。这根烟还有一段没被吸完,但是已经被人抛弃了,所以这时候你要把它捡起来,再狠狠地吸两口。这只股票还有价值,你去持有这只被低估的股票,你就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收益。

巴菲特向格雷厄姆学的就是“捡烟蒂头理论”,怎么在资本市场上找到那些被低估的股票并去持有它,通过股价的波动来获得自己的收益。

这一生,巴菲特最终超越了他的老师格雷厄姆,让“价值投资”具有了新的境界和新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他碰到了生命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人,这个人叫作查理·芒格,也就是他的合伙人。

2023年,巴菲特93岁了,查理·芒格99岁了(2023年11月28日,查理·芒格逝世)。一个93岁的老人加上一个99岁的老人,两人能在股东大会上给大家讲一天(6小时)的话,说明他们的脑子还非常清醒,说明他们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聆听的观点和理论。

芒格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是一名律师,跟巴菲特一样,也是出生在奥马哈的人。他们在小时候有过交集,曾经都在一家店里打过工,但是后来就相互不记得对方了。一直到成年以后,他们才再次重新碰到。

查理·芒格当时在洛杉矶当律师,他就把很多企业家(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介绍给了巴菲特。所以,巴菲特这家公司早期的几个重要个人投资人都是查理·芒格介绍的。这也让巴菲特从奥马哈这个中部城市进入到了美国西海岸的商界和投资市场中。所以,查理·芒格是把巴菲特引入主流资本市场的人。

更关键的是,查理·芒格总结升华了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查理·芒格对巴菲特说:“你去地上捡那些烟蒂头,猛吸两口,这是价值投资。但我们把这个理念再进一步挖掘,我们可以去地上找到那些还剩很长的烟。我们与其以低价买那些烂公司的股票,不如高价去买那些被低估的好公司的股票,并长期持有它们。”

你看,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以高价去买股票;第二,被低估的好公司;第三,长期持有。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它告诉我们,一只股票现在的价格是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只股票值不值得被购买。

04 两种重要的能力

巴菲特在他致股东的信里,用几句话具体地阐述了查理·芒格的理念。第一句话巴菲特说:“我们的目标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到绩优的公司,而不是以便宜的价格买进平庸的公司。”

这句话就是巴菲特对他的老师的一次致敬和一次背叛。股票的价格是100块还是10000块不重要,股价并不是决定买入的唯一因素,重要的是它背后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公司,它今天的价格是不是一个合理的价格。只要它此时此刻是一个合理的价格,这是一家好公司,我们就必须坚决地买入它,长期地持有它。

所以第二句话巴菲特说:“一个投资者如果想成功必须把两种能力结合起来,第一种能力是你能不能够判断这是一家好公司。”

所以为什么有很多二级市场的投资人都亏损了,因为他们天天都在听题材。这个行业里有很多企业,今天ChatGPT表现得很好,明天某个医药势头很好,后天航天股又开始起来了,你看花了眼。

你觉得今天航天股很好,就去买一只航天股的股票;某家医药很好,就买一只医药的股票。你没有认真研究它是不是一家好企业,如果只跟着风向走,跟着题材走,最终造成的结果会是什么?就是赚了,你不知道是怎么赚钱的;亏了,你也不知道是怎么亏钱的。

巴菲特认为的正确做法是,先要确定这是一家有未来的好公司,接下来才考虑应该在什么时间点去购买它。所以第一个能力是判断优秀企业的能力,然后适时买入。

第二个能力是什么?是将自己的思维、行为与市场中弥漫的、极易传播的情绪隔离开来的能力。

经济上,我们经常讲到周期,大家会问我:“吴老师,股票市场是不是经济的基本面?是不是股票涨了经济就好了,股票跌了经济就不好了?”其实不是,现实里经常发生一种情况:经济很好,股票市场很差。

股票市场并不能够反映经济好坏的基本面,它反映的是投资者的情绪,所以它是一个情绪的体现。

那么问题就来了,情绪是什么?一家好公司和一个波动的情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就是巴菲特要告诉大家的:一方面,你要判断买的这家公司,它是一家好企业,是有未来的企业。当你形成了定见以后,你要把定见和2年~5年内所发生的公共情绪进行隔离。所以投资是一个极端反人性的事情,它不仅仅只需要理性,也不仅仅只需要感性,它需要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巴菲特接着讲了第三句话,回答了下面这个问题:读者看完了《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后,怎么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投资人呢?巴菲特说,学习投资的人只需要学好两门功课就足够了。第一,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第二,如何对待市场价格。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最经典的一战是他投资可口可乐。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是在1988年,那一年 美国股市开始大规模地下跌。那一年,巴菲特拿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约1/4的资金,他向可口可乐投了5.9亿美金。在1988年,5.9亿美金是个相当大的数字,巴菲特重仓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

买完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股市不好,股市继续往下跌,之后巴菲特反而继续加仓,又投了7亿美金。他在6年多的时间里投资了可口可乐近13亿美金。

10年后,他所拥有的可口可乐股票市值上升到了134亿美金。10年时间,他花13亿美金赚了121亿美金。这是巴菲特一生中最出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他因为投资可口可乐,10年获利121亿美金一战而成名。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在接下来的20年里,巴菲特没有减持一股可口可乐的股票,他持续地持有。

05 商业王国的护城河

一直到今天,可口可乐仍然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最重要的压舱石之一。可口可乐非常符合巴菲特心目中最理想资产的样子。

第一,价值恒定。大家可能听说过这样的传闻,可口可乐的配方是一个美国的“药方”,似乎是很神秘的。可口可乐有个传言,说可口可乐的配方被锁在一个保险箱里面,全世界只几个人知道。

我告诉你这是扯淡。因为中国有一家公司叫作娃哈哈,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叫《非常营销》,讲的就是娃哈哈的故事。娃哈哈在2000年前后曾经做过一个可乐产品,叫作非常可乐。宗庆后(娃哈哈的董事长、创始人)当年就跟我说:“我能够做出还原度100%的可口可乐口味的碳酸饮料。”所以“药方”是不存在的,这可以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宗庆后当年做出了非常可乐。有一段时间,非常可乐在一些区域市场的销售量还超过了可口可乐。但是,即便你能够做出跟可口可乐口味一模一样的,甚至比它还更好喝的碳酸饮料,你还是会被可口可乐打败。

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总裁曾经讲过一句话,假设有一天,可口可乐在全世界所有的灌装厂全部被烧光了,一切夷为平地,但是只要凭可口可乐这个品牌,第二天它仍然能够让公司站起来。这就是可口可乐恒定的价值。

第二,因为它是一家消费品公司,做饮料的,所以它能够不断地产生现金流。

第三,跟价值恒定、产生现金流相比,更诡异或者更让人难以置信、更难获得的一种能力叫什么?叫作与周期无关。

我有一次在商学院讲课,有人问我说:“吴老师,中国有没有一个品牌能像可口可乐一样,价值恒定、产生现金流、与周期无关?”当时在课上我就讲了,应该有一个行业符合这三点,就是中国的白酒行业。

在中国,有一只股票像神话一样地存在,就是茅台——中国的酱酒之王。茅台、五粮液就符合这个逻辑。第一,价值恒定;第二,巨大的现金流;第三,与周期无关。

经济好的时候要不要喝茅台?要喝,我们要举杯相庆;经济不好的时候要不要喝茅台?要喝,我们要借酒消愁。所以为什么好资产很难得,值得长期持有的资产很难得,就是因为符合这个逻辑的生意太少了。(馆长提示:投资需谨慎,本文内容不作为任何投资行为参考意见。)

除了“价值投资”理论,巴菲特还有另外一个核心的观点叫作“护城河”。巴菲特在他的一生中,很少提到明确的商业概念,但其中有一个就是“护城河”这个概念。今天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企业发展和经营需要护城河。

在1993年,他在致股东的信中第一次提出护城河的概念。他说,可口可乐和吉列剃须刀近年来在一点一滴地增加它们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品牌的力量、产品的特质与配销渠道的优势,这使得它们拥有超强的竞争力,就像是树立起高耸的护城河来保卫它们的经济城堡。在商业界,这是第一次有人用“护城河”这个概念来描述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他这句话中有几个关键词: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二,品牌;第三,渠道;第四,产品的特质。一家企业如果在一个行业中拥有绝对领先的市场占有率,又形成了很大的势能,品牌能够超越实际的价值,成为你跟其他品牌、其他公司竞争的一种势能。同时,你的产品能够不断迭代。除此之外,你还拥有无所不在的渠道。当你拥有以上这些能力的时候,你就形成了一种护城河机制,能够保卫你的经济利益。

第一,当一家企业拥有足够多的、具有统治能力的市场占有率时;第二,它的品牌又能超越其他竞争对手时;第三,它又有不断进步的产品和无所不在的渠道。这些东西加在一起以后,会让企业拥有一种能力,叫作定价权能力。你的产品价格增加或者减少5分钱、1块钱不影响你的销售量,只影响别人的销售量。

当你的公司拥有一个产品的市场零售或者批发的定价权时,你的公司就成了这个行业的king(王者)。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品牌建设、产品创新和渠道建设不断地巩固你的护城河,让你的定价权能力能够不断地呈现为自身的一种威慑力和势能,这样就打造出了一家可以持续成长的企业。

06 恐惧与贪婪

巴菲特有一句话很有名,大家经常会说到,“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我记得有一年我去葡萄牙旅游,在葡萄牙的海岸边,在它的首都里斯本,在一个小乡村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巴菲特这句话。我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今天我拿一笔钱来里斯本建一家网站,投资一家企业,我还有机会吗?没机会了。葡萄牙的每个人都“躺平”了呀。所以在贪婪时恐惧,在恐惧时贪婪,这句话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只在一种前提下存在,就是这个行业还在成长。

这句话放到现在的中国也依然适用。为什么?中国经济还能保持可持续的增长,哪怕我们今天面临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长期来看,中国仍然是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商业的国家之一。所以,这句话只有在一个还在波动性成长或者旋转式发展的行业,和一个旋转式发展的国家里才是成立的。

巴菲特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叫作卵巢彩票。简单来说,这个概念就是你妈妈把你生在哪一年,生在哪个国家,这可能决定了你未来的可能性。1930年出生的美国人和1960年出生的美国人,以及2006年出生的美国人,他们会遇到完全不同的人生。

巴菲特最幸运的是什么?是他的一生贯穿了美国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他在2016年致股东的信中曾经算过一笔账。美国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大概是0.8%,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值是2%,听上去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但是以一代人的时间,比如以25年来算,这个增长速度会带来人均实际GDP34.4%的增长,为下一代带来惊人的1.9万美元的实际人均GDP的增幅。假设平均分配,那么一个四口之家每年可获得7.6万美元。(此项数据来自于《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修订版))

巴菲特以写这封致股东信的2016年为终点,以美国独立战争伊始,也是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的1776年为起点,他说,从1776年~2016年,这240年以来,美国的孩子们的生活将远比他们的父辈要好。

其实,这句话我也非常想送给今天的每一位朋友。无论你是一个50后、60后、70后,还是80后、90后,时代都欢迎你们的到来。如果你是00后,这个时代更加欢迎你。其实我们跟巴菲特一样,要感谢我们的妈妈,她们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卵巢彩票。

自1978年,中国后来居上,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的互联网国家。长期来看,过去40多年间,中国是全世界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如果不出意外,在未来的13~15年内,中国的经济总量大概率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所以巴菲特被称为“股神”,那他是不是个“神”?他不是。他是什么?他是人。

三、“股神”不是神

01 拒绝投资互联网

巴菲特有一个经常被人诟病的事情,他买箭牌口香糖的股票买对了,买石油公司股票买对了,买可口可乐的股票也买对了。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经济增长靠的是什么?是靠口香糖、可乐、石油公司吗?并不是。那靠的是什么?靠那些硅谷的互联网公司。巴菲特有一个经常被人诟病的事情,他买箭牌口香糖的股票买对了,买石油公司股票买对了,买可口可乐的股票也买对了。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经济增长靠的是什么?是靠口香糖、可乐、石油公司吗?并不是。那靠的是什么?靠那些硅谷的互联网公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清单中都没有这些公司。因为巴菲特只投资确定性。但大家知道硅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不确定性,这是一个巨大的泡沫,泡沫里会产生奇迹和神话,这些不确定性对巴菲特来讲就是挑战。而且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巴菲特对挑战的回答只有一个英文单词,叫作NO(拒绝)。

在1998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对股东们抱怨1998年是互联网大泡沫的时期,他说:“如果我在商学院讲课,我会在期末考试的试卷中出这样一道题目,给出某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信息,让学生来给这家公司估值。”

巴菲特说:“如果哪个学生根据我给他的信息给这家公司做出了估值,无论估值多少,我都会给他一个不及格的成绩。”巴菲特言下之意是什么?没有一家公司值得投资,不值得投资的公司根本不必估值。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大家就把1998年巴菲特讲的话拿出来看,他当年就说过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值得投资。但是,泡沫破灭以后,互联网就进入到了长达20年的高速成长期,巴菲特的话就成了一个笑话。

不过,巴菲特很固执,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见解。他有一个经常一起打桥牌的好朋友,就是比尔·盖茨。大家知道比尔·盖茨曾经是首富,他有一家很厉害的公司叫微软。巴菲特跟比尔·盖茨非常熟,关系也非常好,但巴菲特就是不买微软的股票,他甚至愿意把钱交给比尔·盖茨来打理。

比尔·盖茨成立了一家公益基金,叫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专门做公益。比如,他们在非洲做了很多医疗相关的投资研究。巴菲特就捐了1000万股他的股票给了这家基金会。他说:“我把公司赚的钱交给你比尔·盖茨来打理,我不求你帮我赚钱,你帮我去做善事。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做善事,我在奥马哈天天就是看报纸、看书,帮我的股东打理钱。我每年5月份还要给他们开股东会交代一次,每年还有一封几万字的致股东的信要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做的事情很厉害,很有普世价值,我愿意把钱交给你来运作。”即便这样,他也没有买微软的股票。所以可见,这是一个特别固执的老人。

在2018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说:“我是一个愚蠢的人。从亚马逊刚创业时,我就在观察这家企业,我认为杰夫·贝索斯所做的事情近乎奇迹。”有人问他说:“既然你从亚马逊创业就开始关注,你也觉得创始人做的事情近乎奇迹,你为什么不买亚马逊公司的股票?”巴菲特说:“问题在于,当我认为什么事情是奇迹的时候,我就不会在它上面下注。”

到了2019年5月份的股东大会,那年又出现了新的商业偶像,叫作埃隆·马斯克。特斯拉的汽车大卖,特斯拉开始扭亏为盈。有人就问巴菲特:“你怎么看待马斯克?”巴菲特说:“我觉得特斯拉是一家伟大的企业,马斯克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但它并不是理想的投资标的。”

02 “股神”也有局限

人人都被自己的理念所局限,人人都是某一套方法论的创造者和它的俘虏。所以很多人都学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但这是不是投资的真理?我们常常讲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真理的,有的只是思考的方式。

我们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我们学他在不确定性中找确定性,我们学习他如何研究一家绩优的企业,再以合理的价格去持有股票,我们学习他如何抵抗市场情绪对自身的干扰,我们学习他的护城河理论等等,但这不意味着他是一个神。

听到这里可能有同学会问:“吴老师,巴菲特现在买了苹果的很多股票,现在苹果公司跟可口可乐公司,都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最重要的投资标的,这又是为什么?”我们来看看巴菲特是何时买入苹果的,2016年买的,最初3年不赚钱,到2021年回报超过4倍。2016年,乔布斯已经去世5年了。

所以,即便他投资了一家高科技公司,他也是投资它的确定性。2016年的苹果已经是一家具有确定性的企业。所以将来哪一天,如果巴菲特还活着,如果他还未改变投资理念,但他去买了特斯拉的股票、亚马逊的股票,可能就意味着在这位老先生的心目中,这已经是一家具有确定性的企业了。但不具有确定性的企业是一家坏企业吗?也不是,可能也是一家好企业,不确定和确定性就是一个辩证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时,千万记住一句话,也许不会有下一个巴菲特了,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一个巴菲特。

最后,我觉得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要知道其实每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本教科书。我们在93岁的巴菲特的人生中读到了他的投资理念,他对商业的洞见,同时也读到了一个看似寡淡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这可能是你很羡慕但是没办法复制,甚至不愿意复制的人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抽离出一些对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有价值的事情。

03 人生就像滚雪球

巴菲特有一本传记叫作《滚雪球》。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呢?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在滚雪球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巴菲特说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去找到一条足够长的雪坡。第二件事情是找到的雪足够湿,只有湿的雪才能滚起来。

在人生中,我们常常是先去找雪,雪很多、很湿,闷头开始滚雪球,滚到5米以外发现雪道结束了;还有一种是远远看着觉得这条雪道好长,跑过去看发现没有一片雪。所以要有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有足够的毅力坚持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

商业上,我们常常讲长期主义。可能你会想问:什么是长期主义?我总结了三点。

第一,专注一业。你把这一辈子所有的心力都投注到一个行业中、一个领域里,不及其余,专心致志。只有如此,你才能够比别人多些许的进步。

第二,与时俱进。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面临着周期性的变革,我想我们一生都在抵抗的那个东西就是周期。比如,经济有宏观波动周期,行业有产业周期,企业有企业生命周期,技术也有技术周期。你在这个周期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商业模式和一些理念,到下一个周期里可能是一个反动的、陈旧的东西。所以,除了要坚持长期主义,花费10年~40年的时间在一个行业中不断地深耕,成为那些领先的5% 、10%之外,你还要干一件事,就是不断地与时俱进,把身上所有的成功像盔甲一样一层一层地卸掉。

第三,要活得很久。网络上有个词叫“活久见”,这真是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活得久,你才能有机会在若干个周期中胜出。

假设有这么一个人,天纵奇才,迅速在商业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结果五六十岁就死掉了,那他即便有长期主义的理念,也很难真正地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他可能像彗星一样,或者像乔布斯这样成为一个传奇,但他并不是一个长期主义者。

长期主义者坚持三点:专注一业、与时俱进、活得足够长。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了《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一书,如果大家觉得有帮助、有收获,可以点击页面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期内容分享给你的亲友。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mm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