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是元代南戏艺术成就最高的剧目,其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宋代的《赵贞女蔡二郎》本来是一出很常规的书生发迹变泰后抛弃糟糠妻的戏,可到了元代的《琵琶记》就变成了一个“全忠全孝”的孝子和一个“有贞有烈”的节妇的故事了。
话说在一个叫陈留的地方有一个很孝顺的书生叫蔡伯喈,他和妻子赵五娘成亲才两个月,就被年迈的父亲要求上京赶考去。满腹诗书的蔡伯喈很顺利地高中了状元,并被当朝的牛太师看中,让他娶了自家的女儿牛小姐。早已有了妻室的蔡伯喈一开始自然是不愿意娶牛太师的女儿的,但他在牛太师的权势面前不得不低头,只能娶了牛小姐并且入赘牛府。
就在蔡伯喈入赘牛府过着富贵生活的同时,他的家乡却遭遇的灾荒,让他的父母和妻子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赵五娘是一个极其孝顺的好儿媳,为了让公婆能吃到饭,她卖掉了身上的衣服和首饰。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她为了不饿着公婆,把仅剩的米给公婆吃,而自己却在背地里吃米膜糠秕这些用来猪狗的东西。后来公婆相继病故,万般无奈下,她只能剪下自己的头发,来卖发葬公婆。要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古人眼中,头发是和生命一样珍贵的东西。赵五娘剪下了珍贵的头发来葬公婆,可见她是一个至孝之人。
【前腔】堪怜愚妇人,单身又贫。头发,我待不剪你呵,开口告人羞怎忍?我待剪你,金刀下处应心疼也。却将堆鸦髻,舞鸾鬓,与乌鸟报答鹤发亲。教人道雾鬓云鬟女,断送霜鬟雪鬓人。(第二十五出《祸发买葬》)
看到这里,或许有很多人会谴责蔡伯喈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高中了状元却不知回乡照顾父母,有了如此贤良的糟糠妻却还是娶了富贵的牛小姐,可事实上蔡伯喈却是一个“全忠全孝”之人。上京应试不是他的本意,他本来是想留在家中好好照顾父母的,可蔡公却一意孤行地想要他考取功名来光耀门楣,遵行孝道的他只能顺从父亲的命令去参加科举考试。当他高中状元后,也曾想过辞官回乡照顾父母的,可是圣上却不允许他辞官,他只好继续做他的臣子。当牛太师要他做女婿,他也是拒绝的,但圣旨已下,再加上牛太师的权势压人,他只能乖乖地听话。
【二犯渔家傲】思量,幼读文章,论事亲为子也须要成模样。真情未讲,怎知道吃尽多魔障?被亲强来赴选场,被君强官为议郎,被婚强效鸾凤。三被强,我衷肠事说与谁行?埋怨难禁这两厢:这壁厢道咱是个不撑达害羞乔相识,那壁厢道咱是个不睹事负心的薄幸郎。(第二十四出 《官邸忧思》)
至于他为什么高中状元后多年连一封书信都未曾寄过回家,这只能说他的性格太过软弱了,在别人的屋檐下生活哪能不低头,他不敢惹牛太师不高兴,所以他一直没有联系过家里人。他不是一个不孝不忠不义之人,只是他太过忠孝节义了,才会让自己产生一个又一个矛盾,最后成了一个不孝不忠不义之人。
再说到赵五娘,她除了是一个孝妇之外还是一个节妇。她的公公在离世前因为不忍看她生活得如此辛苦,便让她改嫁,不要为他守孝了。可是刚烈的赵五娘毅然地说出了“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的话,明确地表示她“生是蔡郎妻,死是蔡郎妇”。埋葬好公婆后,她不惧危险和路途遥远,带上一面琵琶和公婆的画像,便装扮成道姑的模样只身一人上京寻夫。她的行为举止让人感动不已,作为一个弱女子,在饥荒时期照顾公婆尚且不易,只身一人跋山涉水去寻找丈夫更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如此一个烈女节妇,怎能让人不去赞赏她。
经历了种种的磨难,赵五娘终于再见到蔡伯喈了。在《赵贞女蔡二郎》中,作者写下了“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悲剧结局。幸好,高明在《琵琶记》中赋予了两人圆满的结局。深明大义的牛小姐愿意与赵五娘二女共侍一夫,而牛太师也突然醒悟,允许赵五娘留下来,最终成就了“一夫二妇,旌表门闾”的大团圆结局。
尽管高明在创作《琵琶记》时过于理想化,把蔡伯喈、赵五娘和牛小姐的形象塑造得过于完美,可是戏文里所歌颂的那种“子孝与妻贤”却感动了后世人,让《琵琶记》成为一部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