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惠
在人际交流中,利用“互惠原理”说服别人并不难。强加给别人一些好处,能够触发别人的亏欠感。让别人依从要求行事。
还有第二种方法,就是互惠式让步,也就是“先大后小”请求法,从某些方面来看,这种方法更为有效。
为了提高获胜的几率,先提出一个对方很难接受的要求,等对方真的拒绝这个要求以后,再提出一个稍小的要求,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了。而其实第二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
商业谈判,乃至政治和谈,都是运用这个原理,开始时前景是渺茫的,然后一步一步地谈,一步一步地让步,最终谈成了。
关于这一原理,刘墉老师的《说话的魅力》第十四章节也有很好的解释。
2.承诺和一致
人人都有言行一致或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想比出尔反尔,我们更喜欢言行一致的人,我们也希望给别人留下言行一致的好印象,所以我们一旦做出了承诺,就会想法设法去完成。
我们可以借用当众承诺的力量,来实现我们的目标。比如设定2019年的目标,然后在朋友圈公布。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敢在朋友圈公布的目标,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
不是迫于某种压力,是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然后我们会付出比平时更多的努力,去确保这个目标会实现。
3.社会认同
这个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书中提到的“维特效应”,是指歌德发表《少年维特之烦恼》后,在整个欧洲引起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即使道现在,也有很多相约自杀群。
在我们对某件事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很乐意对这种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比如我自己,在某宝买东西时,一个种很重要的个筛选条件要就是销量,哪家的销量比较高,我就会优先选择那一家。
通过这种方式,我能买到不错的商品,但也有看到实物就后悔的例子。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看销量,不能完全信任这种类似社会认同的自动导航装置,要多一些警惕性,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能更多地看到事情本质。
4.喜好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想让别人顺从你,先让他们喜欢上你。当别人喜欢上你,你就能轻易地让他们顺从你了。
书中列举了如何让别人喜欢上我们的5大方式。
001 外表魅力:我们天生对美好的事物存有好感。
002 相似性: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总有这样的倾向。销售人员约客户在咖啡厅见面。不管他喜不喜欢,点的饮料一定会跟客户的一样。因为通过这种相似性,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让对方对你好感。
003 恭维:我们特别喜欢听人恭维奉承。
004 接触与合作:在接触和合作中带来的熟悉往往能导致更大的好感。
005 条件反射和关联: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相反,对就餐期间接触到的人或事物更为喜爱。所以汽车展销会时一定会有美女,商家一定会请明星代言商品。
同理,我们也可以运用关联原理来提升我们的好感度。让自己跟积极的事物联系起来,让自己跟牛人联系起来。
猫叔一直在强调,我们要卖的不是文字,是我们自己。罗胖也在逻辑思维的第25期《这一代人的怕与爱》中说过,一部分人对我们的爱,就足够养活我们。
5.权威
上学时都会听老师的话,在那个时候,老师就是权威,老师说话有份量。工作时,也许对领导看不惯,但是不会表露出来。因为对方是领导呀。
触发我们机械顺从的权威象征有:
001 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更恭顺,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闲的更高大。
002 衣着:我们会通过衣着来辨别一个人的身份。
在家人眼中,流行着各种专家说,你一眼就看出是错误,但是爸妈就是不相信你,他们相信专家。因为专家比你说话有份量。
盲目服从会带来多重危害。所以不要被权威人士所唬住。要多问一句,这人真的是专家吗,他的权威资格是真的吗,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
6.稀缺
物以稀为贵。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如何确保手下人不会背叛你,不是给金银珠宝,而是控制住他的家人。
逆反心理: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
不是稀缺的就代表是好的,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7.即时的影响力
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人或某事情做判断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用上所以可用的相关信息,相反,我们只用到了所有信息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
我们用这一原则简化我们的生活。但同时要抵制和抗议虚假的信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