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常了不起)
昨天,给一位来访的朋友倒茶水,没注意地上的垃圾桶,一个趔趄,水“哗啦啦”撒了一地。
被罚站的“小学生”
我瞬间头晕目眩,心惊肉跳,潜意识地想要即刻下跪喊一句:“皇上饶命!!”
想到我妈也在家,我立即整理思绪,一边收拾杯子,一边连声道歉,手忙脚乱地想倒一杯新的茶水,还本能性地往我妈那儿张望着,想要在我妈发现之前尽快结束这个错误。
天不遂人愿,我妈听到响动走过来,看了撒了一地的水渍,满脸愠怒,奈何客人在场,不好发作。我越发头晕,慌里慌张地去抽纸巾,一边忙说:“我可以擦干净!我可以擦干净的!!”
但又一个激灵,想到用纸巾擦地,一定会被我妈责骂浪费,一时间手停在原地,不知该继续抽纸,还是继续倒茶,抑或继续道歉,更分不清楚要和谁道歉,朋友?我妈?还是地板?
(图片均来源于:花瓣)
我不敢抬头,脑中想像出我妈一贯的阴沉表情,杵在原地。朋友尴尬地连连摆手说“没事没事!”
我又觉得竟然让朋友陷入这种莫名的尴尬困境,简直内疚得想气化消失。
这件事的结尾,是我妈拿来拖布整理了现场,期间我一直低着头,手里捏着几张纸巾,立在原地像是被罚站的小学生。
容忍度=0
事后,朋友一脸惊异地问我:“你怎么害怕成那样啊??”
我回:“我犯错误了啊。”
“可你不是故意的啊!”
我摇摇头:“有意还是无心,都不是犯错的理由,只要一件事情,忤逆了我妈的原意,就意味着必定要承受一顿批训。”
这件事以前,我从没系统地想过我妈的教育方式对我的影响,经过这位朋友的提醒,我才发现,我妈处理事情的方式,已经深深熔铸在我懦弱的性格里。
毋庸置疑,我妈绝对是真正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把家里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外界对我妈的评价,更是好评如潮:爱岗敬业,热情奉献,乐于助人;她的朋友也是对她赞不绝口,因为我妈像是读《三国演义》长大的,永远把“义”字放中间。
当然,我妈也爱着我,全心全意地爱着我。我对她亦然。
但是,我妈对我犯错的容忍度却从来没有高过。无论是打翻东西、打碎勺子、没洗干净碗,还是忘关煤气、拖鞋没放整齐,都会迎来劈头盖脸一顿怒斥。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什么??!”
—“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不长脑子的是吗?!”
—“拿点东西都能摔掉?!你手是断了怎么的?!”
中国传统美德里的三纲五常,剥夺了我顶嘴的权利,因为我是个唯命是从的乖孩子。
我只能默默弥补我自己犯下的错误,关掉煤气,放好拖鞋,反省着自己的种种不是,诘问着自己“啊!我又让妈妈生气了!我怎么连这点事都干不好呢!!”
越害怕的事情,越会发生
成长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如此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地活着,一切都得看我妈的脸色行事,但我依旧逃脱不了挨骂的命数。
墨菲定律里说,越害怕的事情越会发生,我深以为然。虽然,我极尽小心,避免错误的发生,但那些“无心之失”就喜欢赶着趟儿地找上门来。
譬如,对于我妈,我有三大噩梦。第一,就是她让我帮她拿东西。
从小,只要她站在门口吼一句:“小左!帮我把XX拿来!”我浑身就跟通了电一样高度紧张,因为我觉得我正在接受一场试炼,我妈的命令就是我不可违抗的考题。
我如履薄冰地悄声问:“在哪儿呀?”她就急不可耐地回:“就在XXXX上面啊!!”
我磨磨蹭蹭地往指定地点挪移过去,步履沉重,因为我明白,十有八九我是找不到那件东西的,导致我经常怀疑这是否是一种险恶的诅咒。
因此,我只能在目的地周围游荡,有心无力地东翻西翻,惊慌失措地念着东西的名字,然后听到我妈大步流星的脚步声“啪啦啪啦”地表达着愤怒和不耐,慢慢由远及近,最终落在我面前。
她会一边责骂“你到底在干嘛?!拿个东西都这么磨蹭!”一边变魔术似的从某个角落取出她想要的东西,最后做一个总结:“真是没用的丫头!!!”
我只能嘟嘟囔囔地小声抱怨:“你每次都不说清楚..我怎么找得到啊...”但看到我妈怒火中烧的气焰,就只能噤了声。
第二大噩梦,叫做“妈妈的考验”。
如果以上我犯的错误都算有迹可循,那“妈妈的考验”无疑是虚无缥缈的。每当我躺在床上看书、听音乐、看电影,我妈一回家打开我的房门,我就知道事情不妙了。
她必然会带着指责地口吻说:“都下雨了!你怎么不到阳台收衣服?!”或者“你看到厨房的碗了吗?!洗一下碗会死吗?!”再或者“桌子上的鱼你怎么不放进电饭煲里?!!”
——天地良心,我真的躺了一整天,啥都没看见。但我觉得,现代通讯这么发达,这无非是一个电话的事情,打个电话下达指令这么困难吗?还是说我活着,真的一事无成,是个彻头彻尾的累赘?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满腹委屈,就会咕哝:“你要跟我说呀...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呀..”
我妈的辩驳理论是:“这还需要我来说吗?!别人家的孩子早就利利索索做好了!!”
原来妈妈并非不能告知我,而是希望我能“无师自通”,自己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这是来自妈妈的一种“考验”。
可惜我始终没看懂。
第三大噩梦—别人家孩子
同时,这就牵扯出了第三大噩梦,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不像其他妈妈,我妈对学习的态度很开明,从不拿别人家孩子的成绩来打压我,但她喜欢拿别人家孩子的言行举止来责备我,这一点,我爸也不遑多让。
所以,在爸妈的“男女混双”教育下,我明白了:给长辈乘饭要用双手;吃饭时要捧起碗筷;递剪刀等尖锐物体,要把尖头朝向自己...犹记得有一次,我往同一个盘里连夹了好几次菜,我爸凛不可犯的样子,教育我:“太难看了。不能往一盘菜里连夹6次。”
我都不懂这“6”是怎么来的,宪法规定吗?还是有什么公式推算?当然,这些规矩教养带有行为矫正的意思,大多都是正确的,但我想听的,是一个心平气和的道理,而不是冷嘲热讽的责备啊。
对父母来说,难道这一点真的很难吗?
此外,对我出门这件事,我妈也表现得耿耿于怀。
每当我要出门,我都会下意识地谨言慎行,因为我妈一定会说:“你要出门?!”“你要出门干嘛?!!”“都7点半了!大晚上你还出门?!你又要去找XXX(我闺蜜们)了??!”
她对我出门这件事的厌恶,让我一度对出门这件事充满罪恶感,让我觉得出门这件事是羞耻的,不堪的,违背“好孩子”的标准的。以至于到了叛逆期,我来了一个360度的反弹,变成了“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个性。
每次我妈念叨着:“你又出门干嘛?!!”
好几次我都想回一句:“出家。”
“我大事小事都不行,什么事都做不好。”这样的观点根深蒂固地植根在我的脑海中,以至于我对“犯错误”由衷地恐惧。
我妈对我的错误没有容忍度,也致使我对自己的错误也无法谅解。所以,我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错误陷入自我贬低、自我反省、自我检讨的糟糕境况。
这种特质演变成了缠绕在心头的毒,稍一触发就完全不可收拾。
渐渐长大以后,我开始理性地分析我妈的教育方式对我的影响。可惜,思维方式已经固化,即便我尽力给予自己宽容,但我依旧本能性地自我鞭笞,妄自菲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啊。但我不可以。我不可以犯错。犯错意味着我妈失望的眼神,和“恨铁不成钢”似的责备。
原生家庭和抑郁症
由原生家庭的环境引申到抑郁的成因。
众所周知,抑郁的生成不是单一的、一蹴而就的。而是来自家庭、社会、环境、性格、遭遇、经历等多方面互相糅杂、互相影响产生的一种连锁反应。
而其中,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接触的很多抑郁症病友中,家庭原因或多或少占了一定比重,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家庭不完整,家庭成员行为问题(酗酒、暴力、婚外情等),氛围淡漠缺爱,过于苛责,漠不关心,家长过于专制等等等等,这些细小琐碎的原因,都能成为孩子抑郁症的导火索。
但我想,绝大多数父母一定是把爱全全倾注在孩子身上的,和我父母一样,这是本能。但爱的方式正确与否,一定程度上,真的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
成年后的我也常常陷入这样一种迷思:对爱来说,究竟是爱本身比较重要呢,还是爱的表达方式比较重要呢?
引用张国荣歌词里的一句:只要有爱就有痛。只要有爱,就免不了互相伤害。
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矛盾龃龉是司空见惯。只可惜,孩子的错误父母有权及时矫正,而父母的错误,做孩子的却只能放任自流。抑郁症往往就在这样的原生家庭土壤里,茁壮成长起来。
希望每一个原生家庭的爱,都能幻化成父母和孩子眼中的美;希望因为原生家庭导致的抑郁症悲剧,最后都能以平等而包容的爱而结尾。
❤️祝所有因原生家庭受到伤害的孩子,现在依旧感受着爱的美好。❤️
网友评论
这个回复可能有些长,嘿嘿😜
看到文中说的例子,我心里想,哦,原来不止我是如此的。我也一样,长大后回他们的家就跟上了刑具一样。表情僵硬,职业性微笑。他们对外人比对我热情。爱不爱,苛不苛刻,感觉得到。
第一次感受到家庭家族温暖,放松的姿势行走坐卧说话聊天,是在朋友的原生家庭和家族。此时我了解到,家庭里可以这样放松,又彼此安好。
子女与父母之间是可以有分歧有吵架的。吵架不是炸雷,万万不可的。生气不是仅仅只有父母方可以,子女也可。
父母和子女的朋友融洽相处,可以亲自为子女维护朋友关系添砖加瓦,撑场子,可以欣赏子女的朋友,纳入自己的圈子。
父母与子女可以同好,父母和子女可以同时过得好,打扮自己。不会有XX为了你,现在…的说辞,把自己过得抠里抠索,急待解救帮助的样子。
朋友在自己父母家过得跟个公主女王一样,静能心安理得享受来自家人的付出,动能游刃有余地和家庭家族中的人自由沟通问候聊天打牌。我在自己父母家过得跟像拆散人家庭胆小的小三小四一样谨言慎行,沟通上和谁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会被警告,行为上不接受别人夹的菜也会认为让人尴尬。我在心理上很难心安理得地接受来自家庭家族的付出,只当古时候不受待见的妃子零星被宠幸一样受宠若惊,笔笔记上,诚惶诚恐,只待哪天就要还上。对外来的其他帮助就更是如此了。
比较直观的一件事:我在父母家反锁会被说, 我的母亲认为她要进来是天大的事,为什么我要锁门?所以,我回他们的家也没有归属感,不太敢理所当然地接受。 我在朋友父母家的卧室,正穿衣服,她们进来,我扭头看了一眼,朋友立刻笑着说,没事,咱们都是女的。仅仅那一瞬间,她居然读了我的表情,读懂了,在意了,解释了。
也许这对朋友来说是习以为常了,不就该这样嘛~可是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打破我习以为的常家庭相处模式的大事。
当然,我不是提要求,认为所有这些是应该的必须的。这么多年就那一个模式,我不奢望能突变。也不认为他们该怎么样,尽管我是真的希望有这样的家庭。而是 发现原来不必冷漠斗争, 一方发号施令,强势到底,这不是必须的模式,我不必困守;原来还有更温暖更柔和更照顾人感受的相处方式,这是我想要的。
爱的感觉,最重要。我们是爱你的,口说无凭,给出来的感觉是爱的温泉还是抽屁股的鞭子的鞭挞,不一样。一如帮助他人,有些方式做得好双方都开心,有些方式帮了,别人会觉得自己是被施舍的,不愿意接受,接受了心里也不舒服,更谈不上感激。曾经我感激,感激到把自己低到尘埃里,可是仍然会收到XX以前为了你,如何如何的提醒。这债,我可是从未放下过,轻松过,内化的父母也一遍遍严苛对待自己,把自己都差点卖给了死亡。所以,要说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我不是没有,是耗尽了。为了保住我自己,我不感这样的恩了。我感恩我自己,还坚持拖着,坚持不妥协,想方设法疗愈自己,让自己活着。
所以,给出的方式很重要,很重要。爱,给的方式很重要。
关于爱和负面情绪没有关系。
首先,有负面情绪的人是没有爱,或者说是需要爱的。你有没有想过,在她呵斥的背后是什么?她的原生家庭又是怎样的呢?
当你能看清整个全局,你就不会再害怕了。反倒是会因为爱,能妥善处理好‘大人’的情绪了。
思社会过错,思集体过错,思人性过错,也思自己过错;
世界不止一种颜色,生活不止一种滋味,情绪不止一种体验,或苦,或乐,或喜,或悲,不应沉溺其中。可以有过错,不应再错过……
了亲人心愿,了朋友心愿,了集体心愿,也了自己心愿。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美的呈现。
走出抑郁的草地……
朋友发消息,她比我先翻阅,有什么通知,她比我先知道。我在群里发消息,她就会挑剔,这不合适,那不适合。久了,我就不发了。连QQ,微信也不想上。而通知她会告诉我,聊天,她就不说了,偶尔想起来还问我,人家给你发消息你怎么不回人家?
后来我开了个小号跟朋友聊天,有天忘记用小号聊天,被看见了。狂风暴雨式的逼迫,说我有事瞒着她,难怪天天用手机,跟人聊天,然后愈演愈烈,她和我父亲就开始怀疑我是不是网恋了,或者暗恋谁,说的我都差点信了。说我晚上写作业就是在聊天之类的。
我每次这样都会内疚,觉得对不起他们,就很崩溃。后来才觉得他们有多爱我,就有多束缚我。
害怕别人对我大声说话,害怕吵架。
可是能怎样呢!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妈妈。
勇敢一些只要你觉得自己是对的尽力反抗,你真不按她意思办她或他也真没招了,因为他们终是世上最爱你的那个。只是爱的方式需要双方共同磨合罢了。
你这段话什么态度?搞得我们这些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这些人在你眼里像个无理取闹的小孩或精神病一样在跟你无聊的反驳。我真的是无话可说。拜托,你自己评论里说的话很有问题,你自己不检讨反而用一种"关爱智障儿童"的语气说:算了,算了,都是一帮病人,我不跟他们多犟,让他们发泄去吧。
最后丢下几句不负责任的话人跑了?
你经历过这种被伤害、无助、害怕的感觉吗?显着你了,用你在那开导?
确实挺痛苦的,不过我一定会扛住尽快让自己好起来,希望你也是,加油!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学三年级我便学会了骑自行车,我跟妈妈去赶集,妈妈买了三个大西瓜,放进了我的车筐,车把太重了,小小的我根本扶不住,瞬间自行车翻倒连同西瓜摔碎一地,劈头盖脸一顿骂,一顿踢,我也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错在于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我便害怕会骑自行车,再也不想骑车了
后来跟妈妈说起这件事,妈妈说在我的概念里,骑自行车又不费劲,就是用脚蹬两下而已,然而没有双手的妈妈从来没骑过自行车,不懂不了解,所以带来了这样的伤害。。
对错误或者失败的不能包容导致了我们很多的问题,甚至是以健康作为代价。
希望灯灯通过这样的反思,走出小时候的创伤,永远健康!快乐!
心理学引出“原生家庭”一词,是要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以及更理解他人,并非是用作批判和怨恨之用。
很多人是带着对过去的恨生活的,当恨太多的时候,爱就无法进入,而一个没有爱滋养的生命,要么走向枯萎要么走向灭亡。
若想要让生命重获力量,就要先放下恨,内心无恨,就是疗愈的开始。
但我相信,真正的爱被掩盖在每个人的灵魂里,光一样的存在。发现它,才是生命延续的真正魅力。
一方面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沉重的学习压力。
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真正走入孩子的生活,不能正确的给孩子以引领和激励。
这样的结果,很多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获取幸福的方法。物质满足,心灵饥荒,抑郁躁狂多发。
日本本来是世界上抑郁症比例比较高的国家,但是在日本版的【屋顶告白】里面,他们的中学生敢于而且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我那里长毛啦,我爱哪个萌妹子。
而我们中国对标的【少年说】,却是仅仅说一个小小的已经被修饰过得愿望都被父母强词夺理的打击打击。仿佛打击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结果就是自己一辈子的不幸福也延续给下一代。下一代信誓旦旦,我以后一定不会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轮到自己当父母,总结出来的经验还是:“讲个毛线道理,还是打一顿最有效”。
希望每一个经历过抑郁症,了解抑郁症的父母,把抑郁症留在我们这一代,不再往下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