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学习到这一章,有些感触。静是一切智慧的本源。一切世间万物的观照如果没有静的功夫,其实总是被乱其心的。心被其外物所乱,自然就不就会有定力。没有定力。看不清楚事物的来由先后,处理问题自然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就算急急下手。可能也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所以,静则动。这个时候的动才会真正的有所得。静也是需要真功夫的。如果有一个人在你的桌上放了一百万,你是否欣喜若狂呢?当你高兴得什么都不记得的时候,又如何知觉到这一百万元后面的危险或者真实的意思呢?湖水就是如此,安静下来,我们才可以看得清楚,水下面真实的境况。才会真正做到一切了然于心。对人,对事皆是如此。
二,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 。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杜老师讲课的时候,有强调到这一章。大道,道德,仁义,赏罚等等。
哲学的各家都在此处有所展现。尽管庄子的哲学中重点是无为治国。认为只要做好个人的修为,修成真功夫,天下自然而定。在庄子的整个哲学体系中,核心始终在这此。但是作者同时也提到: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所以,哲学的各家之用,此也有展现了出来。古人自要用到儒家,也会有道家,也会有法家的赏罚。由来就有用之嘛。国家的治理,都需要不同的哲学的体系来解决相应的不同的问题。
这就是真实的应世。应世很重要,因为还有老百姓要过幸福的生活。因为老百姓所谓幸福的生活,也不是人人都一定要做神仙。人人都可以在小国那样的环境中,怡然自得。这是理想状态,却非现实的生活的境况。
三,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颡囗(左上“月 ”左下“廾”右“页”)然,而口阚然,而状义然。似系马而止也, 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 ,其名为窃。”
很喜欢这一章中个人修为真功夫的展现。这种展现的状态可以说近于完美。现在是不是真实会有呢。我相信是修到那样的境界,自然就是这样境界的状态。内含智慧,心无机巧。动则灵敏,静则如山,软若水流,声音充满阳气之美与力量等等。想一想这样一个人,在我们的面前,那是一种如何的样子啊。
心向往之。由此我也有深深的思考,我们在世间做事情,要建功立业,要利益百姓或者员工,首先我们个人的修为提高,要永远不停地努力。我们得有那样的境界,才会有人愿意跟随共同做成事业。所以,自我的提升,学习,灵魂的境界的提高,这都是我们人生路上需要学习的永恒的主题。内求到极致,就会有外展完美的显现。
四,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 ,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杜老师也谈到读书的问题。不要把书看得很重。如果我们把书看得很重,我们就会不加分别的被书牵着走了。最后走到哪里 去了也不知道。
重要的在哪里呢?重要在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再超越,并且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懂得不同的应用。我想这才是我们读书的意义。杜老师又谈到了另一个观点,如果我们人生,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经历的过程总结经验,那么,要懂得不同的哲学,则可能需要几百年。那我们为什么不花十年,二十年,好好地学习各家哲学的内容,从而变为自己的学问。
所以,读书是一生的事情,不间断地跟随这些圣者,德者好好地学习,吸取他们的智慧,充实自己的灵魂。特别是我们现在跟杜老师学习古人经典,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灵活地运用,解决我们人生的不同的问题。最后达至无悔而圆满的人生。
谢谢杜老师!谢谢老子书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