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假期,没出远门的小伙伴免不了要参加几场party。但是对于内向者来说,聚会邀约简直成了负担:
“明天出来耍吗?你都在家窝一天了!”
“啊…可以吧…”(内心只想再躺500年)
“我们玩狼人杀吧,正好我男票的几个好哥们也回国了,你也认识一下他们呗! ”
“不认识的人?拜拜,不去。”
一听到要和陌生人一起参加聚会……咸鱼翻身的兴致都被浇灭了。还有什么事会比一个人呆着更舒服呢?每次社交完,我都感觉精疲力尽,但朋友们总是劝我积极社交,内向、不爱社交的我真的错了吗?
来自内向星球的朋友一定不少。所以这个小长假 ,为大家准备了一份专属于内向者的社交指南,一起来看看吧
看见熟人绕道走,一聚会就觉得累|什么是内向者的“社交宿醉”?荣格在1921年提出了内向和外向两种不同的人格特质。他认为内/外向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内向者的能量指向内部,他们对内心世界的兴趣更大,更喜欢安静和独处。
尽管内/外向只是两种不同的人格特质,但在我们日常的社交中,内向者似乎总是会遭遇更多的苦恼和尴尬。过多的社交给内向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适,当Ta环视四周的人们开心地聊天时,Ta可能会进一步怀疑自己:为什么我无法像他们那样自如?我是不是一个无趣的人?人们是不是都会觉得我看起来傻傻的?我是不是不招人喜欢?(这简直是我日常,没错了!)
内向者在社交中的确会遇到一些特定的障碍:
1. 内向者更难从社交中真正感到满足
外界的刺激更容易给外向者带来积极情绪,而对内向者来说则不然。
Depue(2013)等人将70名被试(内向者、外向者混在一起)分为两组并进行双盲测试,其中有一组使用一种叫利他林的药物来刺激多巴胺的释放(使人感到快乐),然后,两组被试都在实验室中观看一部视频。
结果发现,首外向者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而出现显著的多巴胺分泌,感到快乐,而内向者受到药物的影响则不如外向者那么显著。
不过,药物还是会让两组被试都感受到快乐的情绪。而当他们被询问“你们为什么感到快乐”时,外向者会将所观看的“视频、实验室的环境”等外界因素与“自己感到的快乐”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是这些外部因素引发了自己的积极情绪。而分析内向者在这个问题中的答案,“主观的快乐感”与外界因素之间则没有得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关联。
也就是说,外向者们相信外界因素会让自己快乐,(事实上他们对药物的反应也更明显),而内向者则不会那么明确(事实上对药物这种外界因素的干预,反应也更弱)。
2. 内向者不容易因为眼前的快乐失去理智
此外,在Hirsh(2010)的实验中,137名大学生进行了大五人格测试,其中包含“外向性”这一项的得分。随后,这些被试需要做出选择:是立即(1个星期后)获得较低的奖赏(20美元),或者长期(1年后)获得更高的奖赏(1000美元)。结果发现,外向性得分越高的人,越容易选择短期内较低的奖赏;外向性得分越低,即越内向的人,越容易选择长期较高的奖赏。
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内向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延迟满足。他们更能够为了长期更大的利益,拒绝掉眼前的诱惑。而社交场合有时是愚蠢而欢乐的,因而他们往往是人群中那个“有点扫兴”、“玩不起来”的人。
看见熟人绕道走,一聚会就觉得累|什么是内向者的“社交宿醉”?
3. 内向者更敏感,因此在社交环境中容易受到干扰
过往研究发现,内向者对刺激更敏感。因此,比起外向者来说,同样水平的外界刺激更容易使内向者分心、难以集中注意力(Furnham, 1999)。
当内向者处于社交情境,遇到大量陌生的刺激时,会加速他们能量的消耗。因此,他们需要每隔一段时间都给自己创造一段独处的时间,来给自己“重新充电”(recharge)。尽管独自在家和书本、茶一起待上一天,在外向者看来很无聊,但是这对内向者来说却是必须的。
4. 内向者不太愿意谈论个人成就,因此他们总是不能有效地“自我推销”(self-promotion)
对于内向者来说,谈论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会非常困难。因为他们会认为,如果主动谈起自己的成就,而不是由他人自己来发现这些成就,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比如夸夸其谈、咄咄逼人——这些都和自己平日里给人留下的印象、以及社会对内向者的期待不符。由于“自我推销”实际上是社交中很重要的部分,很多内向者会苦恼于这一点(Alboher, 2007)。
5. 内向者想要深度的沟通,因此他们不喜欢、也不善于应付社交中的表面寒暄
在日常社交中,寒暄(Small talk)对于很多内向者来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有时,当他们在大街上遇到认识的人时,他们宁愿躲起来,装作没看见,也不愿意和对方打招呼。
Laurie Helgoe(2013)说,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喜欢人类。他们认为,寒暄是一种,不需要两个人对对方有任何真正的了解,就可以无止尽的继续下去的对话。内向者讨厌寒暄,是因为他们认为寒暄是一种表面的谈话形式,实际上阻碍了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看见熟人绕道走,一聚会就觉得累|什么是内向者的“社交宿醉”?
不过,内向者在社交时也有自己的长处。Laney (2002)认为,内向者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比如敏感、擅长自省、表述具体客观等都在社交中有独特的好处。
1. 内向者不太会给人错误的信号
研究表明,在沟通中内向者和外向者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
外向者的表达往往更加抽象、灵活、带有感情色彩,而内向者的表达则更具体、客观、偏向描述性(Beukeboom, 2013)。比如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外向者更可能会说“Camiel很不友好”,而内向者更可能会说“Camiel对Martin大吼大叫了”。这可能是因为,内向者在说话时更审慎,更倾向于经过周密思考后发言,因此也不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理解。
2. 内向者更了解自己
相比于外向者而言,内向者更喜欢深入思考并善于自省,因此,他们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往往更加了解,这会帮助他们在社交中表达自己,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对象(Eysenck, 1977)。
3. 更容易有深度的交流和关系
内向者不喜欢寒暄和表面的对话,而是喜欢深度的交流。这也使得他们虽然可能朋友总量不多,但容易和人建立起长时间的、稳定而深刻的关系(Eysenck, 1977)。
4. 内向者更善于观察细节
尽管内向者的敏感往往使他们在外界刺激面前不堪重负,但这也使得他们对外界的观察更加细致,会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注意不到的细节。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内向者的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表现出了更强的活动(Depue, 2013)。因此,内向者脑中吸收的这个世界的细节更为丰富,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很好的社交素材。
看见熟人绕道走,一聚会就觉得累|什么是内向者的“社交宿醉”?
很多内向者也许都想过改变自己,但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内向是很难被改变的。那么,作为内向者,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法?
1. 运用口头表达以外的交流方法,比如文字
内向者的很多特征,比如对外界的细致观察、倾听、敏感和善于内省,都使得很多内向者是好的写作者(KY主创们:比如我们就很内向……)。有时候,当你无法用口头语言表达时,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如短信、邮件来沟通(Alboher, 2007)。
2. 你可以不用谈论自己,而是找到共同的话题
内向者往往会觉得,和陌生人谈论关于自己的事情很不适。但你可以试着和对方在交谈的一开始就找到一个共同的领域,它可以是工作领域,也可以是你们都喜欢的某部电影,某个歌手,或者是最近的某个话题事件。由于内向者往往对外界敏感而开放(open-minded),他们擅于聆听,善于捕捉细节,善于短时间内了解别人。因此,找到共同的话题对他们来说不会很难。
3. 即便是在很多人的场合,也可以把自己放到和少数人的沟通语境里
当你在几十人的聚会上感觉不适,不知道站哪的时候,你可以尝试在大型聚会中,进入和少数人的沟通环境,比如和两三个人就你擅长的话题进行谈论。
4. 假装你和对面的人并不是陌生人
由于内向者非常敏感和容易被外界刺激唤起,因此他们在面对陌生人(新鲜的刺激)时,容易陷入过度的思考和分析。如果与陌生人的寒暄让你非常尴尬和不适,有时你可以试着假装自己和对方不是陌生人,切换到和熟悉的朋友交往的模式中,这样,你可能会感到更加自如。
5. 做好常用话题的准备
你还可以试着列出一份“谈话清单”,其中包括一系列对你来说很重要并且擅长的话题,可以问其他人的问题,以及对一些问题的可能的回答。在社交场合中,有很多寒暄都是程式化的,比如“你的工作是什么”,“你学过xx专业,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你拥有这样一份清单,就能够顺畅地应对对方抛过来的问题,也不会出现尴尬的沉默。
6. 把谈论自己的成就变成很自然的事
专门帮助内向者提高社交技巧的教练Peter Vogt认为,“自我推销”其实是无论外向还是内向者都可以拥有的一组社交技能。如果你是内向者,你需要克服这个心理障碍,试着把谈论自己的成就变成很自然的事;因为关于你自己的事情,只有你自己才能最真实地将他们描述出来。而这需要忍受着羞怯去反复练习,可以从和你熟悉的人开始。
7. 有计划地社交,给自己“充电”的时间
对于内向者来说,“充电”永远是必要的。当你在社交中开始感到疲累,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离开那个令你心烦意乱的情境,创造只属于你一个人的空间。
你应该了解自己能够接受的社交频率和程度,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社交,不要轻易逾越自己的限度。也就是说,你需要“管理”好你的社交(时间、频率、场合等),而不能像外向的人一样仅凭自然和随性。
试试以上7个小TIPS吧,内向者也可以享受社交。
以上。
看见熟人绕道走,一聚会就觉得累|什么是内向者的“社交宿醉”?
References:
Beukeboom, C. J., Tanis, M., & Vermeulen, I. E. (2013). The Language of Extraversion Extraverted People Talk MoreAbstractly, Introverts Are More Concrete.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Psychology, 32(2), 191-201.
Depue, R. A., & Fu, Y. (2013). On the nature of extraversion: variation in conditioned contextualactivation of dopamine-facilitated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motor processes.
Eysenck, H. J., & Eysenck, S. B. G.(1977).Psychoticism as a dimension of personality. Taylor & Francis Group.
Furnham, A., & Allass, K. (1999). Theinfluence of musical distraction of varying complexity on the cognitiveperformance of extroverts and introverts.European Journal ofPersonality, 13(1), 27-38.
Hirsh, J. B., Guindon, A., Morisano, D.,& Peterson, J. B. (2010). Positive mood effects on delaydiscounting. Emotion, 10(5), 717.
Helgoe, L. A. (2013). Introvert power:Why your inner life is your hidden strength. Sourcebooks, Inc..
Laney, M. O. (2002). The introvertadvantage: How to thrive in an extrovert world. Workman Publishing.
Shawna Courter. (2016). Yes, THERE IS SUCHA THING AS AN ‘INTROVERT’ HANGOVER. Introvertdear.com.
Reluv. (2016). Introverts dating. Reluv.co.
Marci Alboher. (2007). Selling Yourself byShowing Yourself, in a Good Way. The New York Time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