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育常识》第27天

作者: N1252杨红梅 | 来源:发表于2019-10-06 21:26 被阅读0次

            让教育回到常识,以常识作为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

            今天阅读了学生常识:教育最需要的常识第25节《读透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把儿童变成学生。

            把眼前的儿童,变成学生。

            罗杰斯说,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如何将一名学前儿童转变为一名学生,进而将其塑造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良好的辅导会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中提供的各种资源来全面发展自身。

            从学生的眼光来看,要把儿童变成学生,首先考虑的是儿童自身有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可有助于他们变成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读透学生。

            对于教师而言,所谓读人,就是当儿童变为学生,自己试图促进其生长之前,需要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态和发展前景,有基本的把握和了解。

            对于读出学生的发展前景,陶行知曾对我们有过这样的劝诫和提醒: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对于教师而言,更基础、更实际的工作就是读懂学生目前的实际状态。

            把学生放在心中,不是理想的高要求,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以此标准来衡量天下的教师大致存在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心中无学生。只有知识和目标,学生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第二种类型:心中有学生,但是抽象的学生。学生只是教师嘴上空洞的口号,心中抽象的符号。

            第三种类型,心中有学生,而且是具体的学生。对学生有具体透彻的了解,第一步了解学生已经有什么;第二步,发现学生还缺什么;第三步,研究学生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第四步,寻找学生的差异是什么?第五步,追问学情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关系是什么?同时还需要渗透两个意识:年级意识、班级意识。要根据年级特征和班级特点来解读学生和教材。

              读懂了学生的实际状态,教育教学就有了可靠的前提和依据。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苏赫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要学会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教育常识》第27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kp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