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今天是植树节,为心灵种一棵树,一起阅读写作吧!
写作,是一场马拉松,一个人的奔跑,孤独的旅程,只要心有所爱,就会永不停歇。写作,也可以是一群人的狂欢,为了同一个目标,心手相连,共同成长。
遇见文字之光,爱上一群文字发烧友,每一个人都是一束火,星星点灯,照亮梦想的天空。

近期,文字之光社群开展了主题写作活动。第一阶段以【遇见】为主题,限时交稿。第二阶段以【文章互评,共同成长】为主题,每天在社群内推送三篇文章,互相点评,欣赏精彩,查漏补缺。
这两天,文章互评开始,一时间,群内热闹非凡,大家参与热情高涨,主持人刚刚宣布点评开始,一个又一个的点评,鱼贯而出,令人目不暇接。
前天开启文章第一次点评,我积极参与,基本熟悉了活动流程,大致掌握了节奏。
昨天晚上第二次点评,我的文章排在第一位。我按照流程先写好了自荐词,然后,怀着期待和激动的心情,静候点评时刻。
昨天晚上的活动主持人是韩涵微语老师。我和韩老师沟通较多,她给我的感觉是:平易近人、亲切有爱、认真负责、追求完美。她的认真,是出了名的,让人敬畏,也让我内心有一些小紧张,害怕自己中间出什么差错,砸了场子。

7:50,韩老师准时发布点评接龙。8:00,准时开场,我有点小紧张,紧紧盯着手机屏幕,把自荐词准备好,只待韩老师一声令下,马上点击发送。
当韩老师公布第一篇文章,邀请我发言时,我忽然傻了,本应该先给大家简单打一个招呼,再发布自荐词,无奈,发布栏里已经堆满了自荐词,删除,又害怕下面跟不上节奏,硬着头皮直接把自荐词发出去了。
自我感觉有点紧张,出场不够从容,太公事公办,有点抢。
还好,隔着屏幕,好像没有人在意。大家也都准备好了,一篇又一篇的点评,接连发出。
我一篇一篇翻看,同时,脑子在飞快地转着,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没有完成呢。按照流程,点评最后作者还要写一篇点评感受,我本来想提前准备,后来又想,先看看大家的点评,临时再写更好。
所以,我一面翻看点评,一面紧张思考,在下面写着感受。
这样又造成了一个矛盾,中间与大家互动不够紧密,全靠韩老师在串场。而且,一紧张,韩老师还没有宣布点评结束,我只是看大家半天没有人点评,自己以为已经点评结束,赶紧把点评感受发了出去。
但是,后面马上又有人点评,等韩老师最后正式宣布文章点评结束,让我发表点评感受时。我有点懵圈了,只好含混其词,表示明天会写一篇文章,详细总结。韩老师好像没有发现我的窘迫,说让我先讲两句,还开玩笑说唱二句歌也行。
我心想,我五音不全,到歌厅都是默默鼓掌者,我一唱歌,大家都得散场了。我赶紧把刚才的点评感言再发一遍,以示感谢,同时,马上发了一个红包,转移一下大家的注意力。当韩老师宣布点评下一篇文章时,我才长出了一口气。
反省一下整个过程,存在几个细节问题:手机操作不熟练;准备工作不细致;与大家互动不够紧密;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听主持人的安排,跟着主持人的节奏走。

附录:
1、点评文章
2、自荐语
第一眼看到【遇见】主题,我第一时间就想到【遇见文字之光】。因为这一段做征文活动,遇见了太多感动的人和事,最想感谢的还是文字之光。所以,确立主题后,就像打开了水龙头,与文字之光的遇见过程源源不断地展现在我的脑海,我用了不到一个小时,一气呵成,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便写作完成。
然后,我又花费将近一个小时,做了细致修改,主要修改的是文章开头、结尾,每次遇见的主题词,我全部选用诗词做关键词,既吸引眼球,又深化了主题。
同时,在关键点不断推敲字句,力争成为金句,或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希望文章层次更分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文字乃心语,心中有数,思如泉涌。感谢遇见,遇见文字之光,遇见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写作,是一个人的奔跑,遇见文字之光,成为一群人的狂欢。在文字的马拉松中,有你、有我,我们一起相约:不停笔,写下去,让灵魂跟上脚步。
谢谢!
3、精彩点评
【文章题目】
《遇见|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文章特色】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采用了递进结构。
作者以张爱玲对遇见的淡然态度为开篇,讲述了与文字之光的一场偶然中有着必然的遇见:寻寻觅觅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为简书生态奔走的失落与挫败,蓦然回首间伊人在灯火阑珊处;初与君识,“我”在观望中观察,默然欢喜,受邀发文后在沟通交流中,温暖如故;相处中相知,推文留评互动中温暖有爱,“我”重拾初心的组织活动中得到多方支持,独处中靠近更感温暖彼此。
作者在文后用知己与山河相比,愿将生命耗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用“春风十里不如你”来回应主题,将情感渲染到高潮。
作者又写诗一首(也许是歌),抒发自己的遇见情怀。
文章有叙有议,叙议结合,首尾呼应,结构清晰。引用巧妙精彩,很好地起到了或点题或小结的作用。
语言精练准确,笔法娴熟,有很强的文字功底。文章标题形象优美,很好地彰显了主题思想。
【优化建议】
1.如果能把寻寻觅觅放在第三段做个开端,我觉得和下文的“初识”与“相知”在结构编排上更整齐。
2.文章最后的诗和前文用图分割,我觉得视觉上有阻隔感,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