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作者: 业余养花 | 来源:发表于2023-05-07 11:15 被阅读0次

此典句出自[唐]杜甫《月夜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一定是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吧。

注释:

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赏析: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第三联通过“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描写,表达了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浑身发凉?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

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清晰可辨。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虽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gl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