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语言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有言道: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语言可说是 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如果我们能善用语言,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净化语言,让我们从“非暴力沟通”做起。
看到这本书名,我会想到甘地的非暴力不抵抗运动,他们有一曲同功的目的,都不提倡武力解决矛盾。在生活当中,你话中带刺,引发了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都是“暴力沟通”。正所谓“恶言伤人六月寒”,有时,语言的暴力甚至比身体的暴力更令人痛苦。
02
在这个时时刻刻都需要沟通的世界,我们都在学习沟通。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就给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沟通理念。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充满爱的沟通方式,是能让双方感受到善意的“爱的语言”。
聆听彼此的需要,去表达自己。当你能洞察对方隐藏在话语里的需要时,重点在隐藏的需要,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善。
03.
听到批评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为自己申辩,退缩或者反击,可是因为这些情绪会使我们失去理智,无法静下心去思考批评背后所隐藏的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才是我们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
“非暴力沟通”提出,当我们听到批评是,可以学着先去观察和感受对方在语言或者肢体上所反映出的需要,并且思考自己的需要,这样思路会清晰很多,然后我们再去进行沟通。
第二个作者要讲述的是,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它还是一种持续地提醒。掌握语言背后的密码,不被一时情绪所控!作者从四个方面也就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来为我们详细阐述。
04.
那么我们生活里常见的四种不当沟通方式是什么呢:
一是道德评判。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而事实上,道德更多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强加给别人。互联网上的口水骂战,人肉搜索等,都是道德评判,它会变成一场充满恶意的道德审判,一个过度道德化的社会是可怕的。很多时候,道德评判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二是进行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很多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勇气,甚至生发出“羡慕嫉妒恨”,比如社会中的仇富心理。还有“别人家的孩子”现象。
三是回避责任。人的一生中,我们会扮演各种角色,担任不同的责任。可是对相应的责任,我们会有应付的消极想法,比如“家里没菜了,我不得不去一趟超市”“我真不想上班,可是我不得不去”,显然,这种“不得不”的表达淡化了个人责任,使我们被情绪主宰。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日本侵略中国时,日军烧杀抢掠,即使是战后很多人也毫无悔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在服从命令,责任应该由上级承担。——这使我明白困惑了我很久没有找到的答案!明显的侵略事实,士兵不认罪,是他们在逃避自己的责任,推给上司!
四是强人所难。我们常常对别人报以要求,上级命令下级,家长命令孩子等,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威胁或者惩罚。依靠权威去要求别人,并不一定是别人发自内心的行为,这会造成彼此间心灵的隔阂。
05.
知道了这么些沟通的弊端,我们该怎么绕开这些障碍呢!作者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慎做评论者!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提到了一句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如果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往往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日常的交流中,人们经常在华语中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你看她生活不检点,所以到现在都找不到男人娶她;他的话真多;他实在是太差劲了……诸如此类,这样的话一个传一个,矛盾也就自然爆发了。
描述性的语言,使我们更客观对待一切,心理学真奇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际间的摩擦有时因为利益纠纷,但也常常因为一些只言片语!
很多人有着“贴标签”的习惯。遇到一件事情,或者看到一个人,我们可能只观察到一些表面信息,但是第一反应就是给这件事或这个人贴上标签。这是一种最方便,最简洁的方式,但同时也是对事情,对他人最不负责任的一种方式。
书中作者提点我们在听到这些评论性的言论时应该多留一个心眼。比如多问一句:怎么了?为什么?这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区分观察和评论。
06.
感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怎么表达才能是最好的,感受的根源又是什么;如何请求,倾听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表达愤怒,愤怒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表达感激,如何使用强制力,强制力背后的语言是什么?一直很吸引我去探求这本书的路径!我捡拾一些触动我的,记录下来,惊醒自己,分享他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被很多条条框框所束缚,习惯了服从权威和现实,而非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将感受憋在心里的人常常会陷入一个死循环:不会表达感受——觉得人们冷漠——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觉得人们越来越冷漠……其实未必是大家冷漠,或许只是自己过于苛求。把感受说出来,沟通将变得更容易,只有你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才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在说出感受之前,我们先要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受到压抑的人们往往无法区分感受和想法,想要引导他们往往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却发现了更大的问题——他们不知道什么事感受。一下表格能帮助我们了解感受与想法的区别。
这点对我很新鲜,心理学真是很奇妙!根据上边的表格,我们真正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我们会使用表达心情的语句。当我们说“我觉得”的时候,我们常常只是在表达想法。
有的人认为,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能意味着示弱。而“坚强”的人应该硬扛。但是,示弱并不是没有勇气,而是一种沟通的策略。当双方都剑拔弩张的时候,一方收起锋芒,以一种圆润的姿态去回应对方,这个时候,对方的锋芒也会被你的柔软所触动,从而有所收敛。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产生了我们的感受。别人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根源在于我们。
07.
对于自己感受的认知,往往有两种常见的反应:
感受——自己的愿望没有被满足——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人很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感受——他人的行为——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于对方,利用对方的愧疚心理——得到他人的回应。——利用别人的愧疚感做事是很卑鄙的,或者是说悲哀的,以前母亲大学郝大鹏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很不懂,现在懂了!
事实上,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女性而言,尤其如此。我们在社会规则的压抑下,变得胆怯,在表达自己的需要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情感的奴隶”:我们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第二个阶段是“面目可憎”: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去迎合他人,会让我们觉得很憋屈,很恼怒,因而我们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是我们还心存疑虑,所以态度变的生硬。第三个阶段是“生活的主人”:我们开始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自由的,快乐的行为。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者惭愧。我们对自己的愿望,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对他人负责。
08.
综上所述,对于我比较新鲜,冲击我认知的先进理念是:
一,了解语言背后的情绪,不被一时情绪所控,找到语言背后隐藏的需要,从根本解决沟通的问题;
二是,道德评判,这是个很新鲜的词汇!自以为是个光明磊落的人,面对生活阴暗面,冲口而出!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现在知道了,道德更多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强加给别人。一个过度道德化的社会是可怕的,如互联网的口水骂战。很多时候,道德评判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三是,回避责任,看到这点,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见到一个跌倒的人不救,而一个人见到跌倒的人会施救的原因了,也知道了盲从是一种多么危险的事!
四是,知道了不要使用评论性的语言,而是用观察性的描述,也就是不要轻易下结论!
五是,感受与想法的不同,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找到不快乐的根源,为自己的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我们不能为他人负责!注意不能为他人负责!
网友评论
恭喜恭喜,我目前也是消化吸收阶段,转到行动也有时日,努力中
周一到周五读书打卡,周六复习,周日考试,呵呵,现在变成重视分数的好学生了!
非常喜欢这本书,就想与大家分享,也算自己的读书笔记,希望加深自己的理解与记忆,特别推荐新鲜观点!
呵呵,这样理解啊!
我的理解是一个大爷摔倒,你可以去扶,张三没有去扶,你批评张三不仁义,这就是道德绑架!
的确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