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说做事,做事情有准备才可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学习也是如此。
学习是一种成长的手段,听课是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较为直接,高效的方式。学生听课学习是一种常态,就是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平时学习,提高也不可避免的要听课学习,听课学习要真的有收获,真的促进自己的成长,预习则不可避免。
预是预先,是预备,习是学习,自己学习。即预先自己学习,明了自己能学会多少,明白哪些不能学懂,哪些还有疑惑。以供听课时有的放矢,不做无效之举。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同一个人在预习和不预习听课时,收获会大有不同。即是你服出全部的精力,没有预习的话也会觉得自己收获不大。如果预习过的话,听课只需稍加注意,留神一下自己不会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到时集中注意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即可,而且会大有收获。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就是-预习。
预习又有多种层次的区别。
第一种层次,最为浅显,看上几眼书,知道上课的内容即可,不会鸭子听打雷。当然也要思考一下,知道自己要听什么明了听课学习的目的。
第二种层次,看上几遍书,明了老师要讲的内容,并对每一个小知识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加以思考,以备在听课时与老师印正,学习。这样就有了除了知识上的听课目标以外的思路,能力提升目标。
第三种层次,是更高一点,看书后,将知识点以自己的方式加以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对知识的前后街接,对知识结构的分解与整合有自己的加工,上课时再加以丰富即可,同时也能在思路,技能上跟上老师的步伐,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四种层次,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做对应的知识技能的习题训练,检验自己的理解的水平,检验自己学习的准确程度,找到自己的理解错误与偏差,以供修正提高。可以说这是一种更高阶段的预习。当然这个习题训练要由浅入深,有梯次的加以提高。
学习要听课,听课要预习,要预先思考,要预先训练,要确定自己听课的目标,这样的听课肯定会更有收获,让你的上课学习更轻松,更能找到上课的兴趣点。
不同的预习,达到的效果会大有不同。对内容明确,你能抓住老师讲的知识要点,做到听课时不会大的偏差。对内容加以思考,总结形成知识结构,你能在老师讲课时不仅抓住知识主杆,又能有精力抓住老师在知识点上的独到见解,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知识点,技能点加以习题练习,训练以后,再听课时,你听课的注意力将会进展到鉴别,审视的层面上,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提升自己,你会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引入,为什么这样解决问题,而不是像你那样得出答案,你会不自觉的加以评判,你的自身的水准将会大大提高。
打仗,要打仗有谁备的仗。希望每一位听课学习的人都做好必要的准备,物质上的,精神精力上的,知知技能上的更是必不可少。希望每一位听课的人都有大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