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好的作品数不胜数,然而除了享誉世外的少部分作品被大众熟知,还有一部分作品,慢慢在历史的尘埃中逐渐被掩藏。
这是《纸上电台》第38期嘉宾孟小满分享时说的。
我以为,她谈到了作品的生命问题。
10w+爆文,有几条命?
一是,实用生命,有定数,随历史使命的完成而终结,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
二是,艺术生命,因文化魅力、精神高度而有别。
实用生命
网文在特定时间里发生作用,属即时消费,一旦超过期限,就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网文写作也有时限性,往往是加班加点赶时间完成“急就章”。特别是一些热点事件发生后,各平台都抢在第一时间推文,力图搭上热点的车。
日子流水一样,热点像一阵风,说过就过了。象李咏、金庸去世,一天之内,铺天盖地的追忆文章,但现在回忆起来,似乎没有一篇留下深刻印象的。
这样看来,网文是一次性消费,是“易碎品”,随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被淘汰,被束之高阁,故为速朽。
艺术生命
由艺术性所产生。这关乎历史,关涉审美。
艺术价值高,穿透力强,生命力就强,这时候,价值就会超越时效性、实用性。
古代一些散文名篇,肯定不会陌生,有的当年可能因为背诵不了这些文章挨过老师的板子。
比如《岳阳楼记》的诞生。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完成了这篇爆文。
在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实用功能早化作尘埃,所涉人事灰飞烟灭。但,这些文章,却如千年古槐,历经岁月沧桑,愈显旺盛的生命力。
为什么?议论精辟,情文并茂,其价值、其精神,早已突破时空限制。
拓展开来说
艺术史上许多作品,也是急就,也是为实用而作。
如怀素《苦笋帖》、张旭《肚痛帖》、王献之《鸭头丸帖》、杨凝式《韭花帖》,……
多了去了,举不胜举。
这些书法作品,只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小小的便条,相当于今天的微信留言,或者说发个朋友圈,但一时有感,发于笔端,率意为之,令今天的大神们也叹为观止。
速朽之极,但不朽到了极致。
实际上,艺术生命,还要具备其他一些恒久的特质。这也很重要。
只有具备独特的审美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具有历史意义,才能跨越时代,历经百年乃至千年经久不衰。
只要透过表象,植入内核,触及深层,赋予时代精神,赋予民族气质,就能在记忆中永远保存。
说到底,要有内涵,要渗透思想。
一篇爆文,如果具备了这些特质,就经得起岁月的过滤,否则,时过境迁,像风一样轻轻飘过,不留一点痕迹。
实用的生命,很短,所以速朽。鲁迅先生,惟愿自己多作“速朽的文章”,他是希望所抨击的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能够速朽。这,说的是实用价值。
艺术的生命,可以无限长,万万岁。文艺评论界的鼻祖,曹丕,不是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章不朽”的说法嘛。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爆文是速朽的,也可以是不朽的。
速朽与不朽,由时效价值和艺术品位决定。
两者不是绝对的。速朽并不可怕,贵在让速朽变不朽。
关键是,摆脱简单的复制和摹写。
秘籍是,十年磨一剑,千锤+百炼。
这是一个速朽的时代,但愿我们能写出不朽的爆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