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入新宅后遇到一家河南老乡邻居,我们住在同一栋楼,只隔一个单元。
老乡夫妇两口是跟儿子一起生活,他们都已60多岁了,但身体还很壮实。
男的皮肤黝黑,体魄强健,麻利的身手,一看就是个常干活的人。他在小区收拾破烂,只顾埋头干活,很少说话。
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先把捡来的“好东西”堆放在一起,然后再往从家乡带来的电动小拉货车上归置。据说两三天就能凑一满车,凑满一车就把它们拉到十里外的废品收购站去卖掉。
女的任务主要是做饭、收拾家务,偶尔也帮一下老公的忙;她性格开朗,与人打招呼、说话总是面带微笑。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37228/a5c31900c754bb55.jpg)
两口子是农村出来的,都没有买养老保险,自离开家乡,就只靠拾荒来维持全家的生活。
儿女们完成学业自力后,曾多次劝爸妈不要再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了;做父母的不想给孩子们增加负担,才始终没有停下来。
他们对这份“工作”很上心,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活它;看他们那兢兢业业、按步就班的样子,起初我还以为是物业上安排他们这么干的呢!
没搬来之前,他们曾租过一间廉价房,虽简陋、憋屈点,但省钱,存放破烂也方便。
那地方比较偏僻,说是靠近一家公园后面的栅栏,她还垦出一块荒地种菜,像丝瓜,豆角之类的秧蔓能翻过栅栏爬到公园里去。菜多的时候自家吃不完,常和邻居们一起分享。
搬过来后,“菜地”交给邻居种了,邻居仿照她以前的种菜样子,现在种得也挺好,还常联系叫她没事的时候回去摘些菜带回来。
她对农事很在行,每次看我在楼下捣饬自己的盆栽时,总过来跟我聊几句,谈些她的种植经验,提点参考建议。
我夸他们有本事:靠捡废品能把儿女们供得都那么有出息,还在北京买了房子,真了不起。
她说:“房子主要是儿子自己掏的钱,他出两百多万,我们出一百万,跟两位姐姐分别借了几十万,又从银行贷些。儿子嫌我们老两口过得寒酸,叫搬过来一块住;可住进新房没多少事可做,闲得难受,才把老营生又捡了起来。”
现在干什么都有竞争对手,随着入住人家的增多,捡垃圾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大个小区竟有十来个对破烂感兴趣的老人。
为这事没少听她抱怨,说还不如不搬过来,没以前捡废品容易,瞎忙活,挣不到钱。
我问:一个月能挣多少?
她说:“以前还可以,现在一个月也就是一两千块。”
我给他们出主意,叫到物业上找找,干点打扫卫生、浇水、拔草之类的活,每月工资能挣三千多元,活还轻松。
她说找了,物业上有规定,不准聘业主干本小区里的杂活。
小区内住的老人不少,大都是退休后来帮儿女照看小孩的,起初我以为他们也是,还开导他们:想开点,挣不到钱就多休息休息,把孩子带好就行了。
我的无意间的话可能触到了她的疼处,很难为情地说:“儿子还没成家,没小孩”。
我觉得有点奇怪,问她儿子多大了,干的什么工作。
她说:“儿子挺有出息,河南大学毕业后,就被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看中,前些时候年薪还七十多万,最近已升到一百多万了。就是还没有结婚,91年生的,已经快三十三了,连对象都没有找着,挺愁人的。”
她们的儿子的确很优秀,专业是搞电脑软件设计的,在校期间就曾用自己开发的软件,荣获全国该项操作比赛二等奖。公司当年之所以高薪聘用他,就是看上了他在这方面的潜力。
我说是不是儿子眼光太高挑花眼了,她说也不是,就是他本人不想找。
我想不是有病,就是个工作狂,把精力都用到专研上了,就提醒她:得好好开导开导孩子,工作、家庭都重要!
“谁说不是呢!现在发愁的就是劝说不动”,接着她讲述了一段她们家的往事。
她娘家父母是地主成分,自出生就戴上了这顶屈辱的帽子,受尽了歧视和虐待。连出嫁都受到了影响,丈夫又矮又黑不说,家境还一贫如洗。
社会地位和家庭条件完全束缚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自卑感令他们觉得自身的低微,在亲戚邻居面前不得不低三下四,甚至连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到委屈时,也总是忍气吞声。
他们有三个孩子,因为前两个都是女孩,才生了第三胎。受父母的影响,孩子们从小就在各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抑。
男孩比两个姐姐要受宠些,性格比较倔强,每当和小伙伴们玩闹遇到纠纷的时候,对爸妈不问青红皂白,总是打骂自己的做法,一直有抵触情绪。
孩子问妈妈:“明明是他们不讲理,为什么还要骂我打我?”
妈妈每次都含着眼泪告诉孩子:“因为人家比我们强,惹不起,我只能管教自己的孩子。”
对儿子刺激最大的一次是到小姨家和他的表弟争着看电视。表弟把持着遥控器,只看自己喜欢的频道,不让换;两个孩子为此争吵起来,表弟一气之下把电视机给关掉了。当表哥的也是想教训一下这个霸道的表弟,就吼了他几声。他的表弟是独生子女,平时被父母宠惯了的,哪受得了这个气,冲着表哥又打又骂,连哭带闹撒起泼来。
结果是不但挨了妈妈的打,还挨了小姨的骂。
孩子心理委屈,就问妈妈:“我就是让他换个台,他不但不换,宁可把电视关掉也不让我看。他那么不讲理,我就是吼他两句吓唬吓唬他,不让他吃独食,难道错了吗?”
妈妈说:“没错孩子,谁让我们不如人家呢!”
儿子争辩道:“小姨又不是外人,她怎么不管管自己的孩子,而骂我呢?”
“与她的儿子相比,对你小姨来说,我们都是外人;她不管自己的孩子,那是过于溺爱,也说明,在她心里我们都不重要。”
儿子又问妈妈:“你不是小姨的姐姐嘛,为什么管管她呢?”
“孩子,不是你妈妈混得不如小姨嘛,都是咱们家穷,买不起电视惹的祸;再说小姨她们家也经常接济咱们,这叫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
儿子气得直跺脚:“没见过你们这么窝囊的父母,做你们的儿女倒霉死了。”
话虽难听,但从此以后,儿子憋足了一股劲,再不贪玩调皮,一门心思用在了学习上。
做父母的,哪能不触及心灵,也从此离开了家乡,决心靠捡废品也要供孩子们上学;二十多年里,辗转多地,最后留在了北京。
他们的三个孩子在完成学业后,也都先后来北京就业,彻底走上了与父母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唯一不太满意的是儿子三十多了还没找对象,两个女儿虽已成家,但还没有孩子,这成了老两口的心病。
据老乡讲:儿子觉得家底儿还不够富裕,不愿成家的理由,是不想让自己的后代再受他们的爸爸小时候的委屈。至于女儿们为什么不愿要小孩,没听她说,我也不便问,估计也是这方面的原因。
当年过苦日子的时候,冒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苛制裁,为了延续香火,敢连生三胎,并且靠捡废品还能把孩子们都培养得非常优秀。
如今的生活比从前富足、美好百倍,可年青人的观念也不再那么传统了;已近暮年的二老硬是见不到孙辈,既着急又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