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是在冥想中渡过的。
看了《智能时代》,拆书未结,掉进了“好工作”的思考中。
父母辈,对于好工作的理解,普遍的,追求稳定,组织保障压倒一切。
排第一位的,非公务员事业编莫属,甚至还有男女的划分,比如女孩子最好做医生和老师。
排第二位的,国字辈企业单位。
至于民营企业,最好别去。
好工作=好单位。
再往后,大学生数量激增,所谓好工作的面儿也随之拓宽,体现在一些热门的专业设置上,因为专业的优势,除了前面的好单位外,也会被一些外资企业,有些名气的民营企业所吸收。
好工作=好专业。
传统意义上,好工作,大致有两个特点。
第一,工资待遇好,给人生活安定感。通常表现在,工作单位比较大,所处行业多少带点垄断,也就是不太容易被替代。
第二,工作群体素质层次较高,企业文化开放包容。一定程度上拼的是个人能力,能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找好单位的工作,靠拼爹拼妈拼关系,个人及个体需求谈不上。
拓宽后的好工作空间,也有其固定的模式与规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的个性的发挥。
历史地看,社会发展规律,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必定是个性需求的大爆发。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好在这个节点上,物质满足。
于是,基于满足个性需求的内容服务,单点爆破,全球联网,合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拐点貌似已经被形成。
而实际上,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工业文明与技术大爆炸,给某些曾经很辉煌的行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似乎一夜之间,稳定消失了,好工作没了。
同时,玄幻般的,冒出了一些极具特色的时代产物,比如知识网红,内容变现,新媒体,电商,大数据。。。对于好工作的认知,部分人已经开始转变。
曾经高大上的银行,常规性的体面好工作,在智能时代,被淘汰的可能性极大。
大数据和智能革命,开始洗牌什么是好工作。
罗辑思维的罗胖认为,所谓的“好工作”,是农耕文明思维,自己的所做所为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十几亩地就踏实了,四环内有套房就中产了……得到与拥有,是人们的奋斗目标。
这实在无可厚非,有具体的量化目标,还算比较本分的认知。
著名出版人、《读库》主编老六,则看到了大多数人的内心,他觉得比罗胖老师所说的这种农耕文明思维更要命的,是我们所谓的成功观:找一份好工作,骨子里图的是恨不得可以不工作。
瞬息万变的智能时代,不确定是常态,这种成功观越早抛弃越好。
事实上,今天站在浪尖的人都在努力工作,为了生存发展绞尽脑汁。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对于敏于市场,不安分的人来讲,这是最好的时代。
显然,对于有些人来讲,这是最坏的时代,早几年的经济改革中,下岗的那拨人,终于熬到了退休,新的一轮冲击,年龄尚不足以退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拨人,咋办?
这不是危言耸听,未来已来,除了迎接,别无他选。
怎么做?
改变从思维先行,行动从点滴做起。
思维上跟“疯子”,不否定不排斥新东西。行动上,主动加入,跟上时代的步伐。
需求在哪里,专业就在哪里,这是技术人才的努力方向,依托大数据与专业技能,这条路很康庄。
对于非技术型人才,内容服务,资源整合,恐怕是在技术时代的生存态势。
技术利用大数据,大数据反映趋势,趋势被分析形成应用,这个过程模糊了技术和非技术的边界,好工作背后的专业技术性被挑战。
于是,我想到另外一个话题,关于学习力,学习的能力,培养学习力,比纯技术培养更重要,这是不是应该被定义成大学教育的意义?具备学习力,才能拆解不确定,用确定应对不确定,才不至于被社会进步抛弃。
好工作,会一再被重新定义。
但机会,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借用网络上的流行语结尾。
没有好工作,那就好好工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