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今中外国学与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
司马错抨击了张仪的观点,秦惠王感觉有理,便先攻占了蜀国!

司马错抨击了张仪的观点,秦惠王感觉有理,便先攻占了蜀国!

作者: 王老师聊围棋 | 来源:发表于2019-07-15 08:43 被阅读5次

作为一个国家的掌舵人,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下的臣子,有很多的真知灼见,对于怎么拣选,来符合国家的发展,这就在于君王的见识和远见了。

司马错和张仪争论是否先攻蜀国,还是先攻韩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张仪秉持的观点是先攻韩国,而司马错的意见,是先攻蜀国,而且两个人的意见都很独到,见解也很鲜明,论据也很充分,似乎两个观点都不应该错过。

秦惠王面对两个人观点,做了充分的思考,还是选择了司马错先攻占蜀国的建议

张仪攻占韩国的建议,秦国似乎对吞并天下诸侯,消灭东周和西周的时间更短,而且更有成效,但秦惠王为什么会抛弃了呢?

首先先看一下张仪的观点,他的观点是先攻占韩国。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huanyuan)、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效,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从,此王业也。” 《战国策·秦策》

张仪的建议,就是希望秦国直捣黄龙,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的诸侯就会尽归囊中。

张仪在自己的观点中,希望秦王:

首先的做法是,先跟魏国于楚国假装亲善,争取组成同盟;

第二步,就是秦国立即发兵攻占伊水、洛水黄河三川之地,堵住轘辕和缑氏这两个军事的要地的通口,这样就挡住了韩地屯留的要道,再使魏国切断南阳的路,楚国兵临南郑,我们秦国就进攻新城、宜阳两地。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秦军直接兵临东周和西周的城外,声讨周国君的罪行,最后侵吞楚、魏之地。

做到这些以后,周君明白自己无法求救,必然会把九鼎宝器献出。拥有了九鼎之后,就可以按照地图户籍,挟持周天子,并以其名义号令天下,这样天下又有哪个敢不听从我们秦国的命令呢?

张仪的决策分析地密不透风,并且是一气呵成,感觉统一天下,只在须臾之间。

秦惠王对张仪的决策,也是很动心的。

但当他听了司马错的建议以后,想法便有了动摇。

现在再看一下司马错的策略,看看其中的精髓,是否比张仪的更胜一筹。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是豺狼逐群羊也。

去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战国策·秦策》

司马错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结合秦国当前的情况,不好高骛远,而是切合实际,并且申明了要成为王,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和攻占蜀国,所带给秦国的利益。

司马错的分析,摒除了华丽的成分,前后相依,环环相扣,攻占蜀国,既可以为成为王,做坚实的铺垫,而要成为王,也必须要师出有名,(攻占蜀国),可谓是相辅相成。

针对张仪的观点,司马错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

第一条就是:“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战国策·秦策》

司马错特意指出这点,就是对应了上文中,欲成王者,三资者备,所以,挟持天子,对秦王来说,是一个很大冒险。

第二条就是:“周自知失去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战国策·秦策》

司马错的这个观点是不能理解的,一旦周知道自己要失去九鼎,而韩国知道自己要失去三川,两国毕竟会合力谋划,并且周会通过恩惠,来求得楚国和魏国的帮助,这样,对秦国来说,就是适得其反。

秦惠王仔细斟酌了一番,对司马错的见解很赞同。

经过十个月的讨伐,秦国终于攻占了蜀国,蜀国归于秦以后,秦国越发的强盛起来,所以,秦国对天下的诸侯,越发地不放在眼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司马错抨击了张仪的观点,秦惠王感觉有理,便先攻占了蜀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hg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