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去世之后,在延安这个伟光正的地方,曾经引发一股讨论的热潮,以丁玲先生等为代表,觉得鲁迅先生虽然已经去世了,可是当代还需要鲁迅,需要像先生的杂文一样,锋利尖锐的匕首、投枪般的杂文。
思想的锋芒批判还有可能吗?大部分人认为是不需要了。伟人指点,我们跟上,头脑用不着,独立思考的脑袋是反动的,应该踏倒在地,再踩上一只脚。后来证明我们是需要的。
二十一世纪来了,举国上下大做中国梦,现在好多人又觉得鲁迅先生的批判锋芒已经没有必要了,即逐出教材,赶出脑海,其实这正如人性之发展,历久弥新。历史有时难免一个圈。前两天突然发现一本绝世之作,吉林省公安厅的大佬所写。从级别而言,应该属于是刑部侍郎那个级别的,这本书叫《平安经》,让我们汗颜膜拜,五体投地,在倾覆我们思维之余又让我辈不由口吐芬芳。这也证明了在什么样的时代都还是需要杂文的批判锋芒。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和平年代,如果不是脑袋里边儿全部装满了孔方兄的话,文明的进步更多的表现在没有随随便便的放弃思考,不使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那么在治平年代,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还需要吗?谁谓无用?众人麻木而上有好焉则易出奇观。如同这本“经书”售价299人民币的书可视为行为艺术了,居然还有人,在吉林官网这么大的政府网站上边,(就是正儿八经的正式有编制的五毛党了),撰文说是绝世巨作,文采很好,然后你别说这评论文还真有一丝文采,如果我们都没看那本书(如果可以叫做书的话)的话。这厮的敬仰之情,如白开水般泛滥,也是一位奇男子所写的奇文。
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就是所有的地名,地方,人体器官加上毫无例外的平安二字,算起来也上十万字了。先是好笑,然后一股气直接冲上脑袋,再寻思下又心平气和。看看微博、抖音和很多上了热搜对此评点的文章,觉得大家概莫能外地都拿起了杂文的武器,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
如果有一天热讽消失了,那只能是剩下冷嘲,再接下来就是如死火山般的冷寂。天下太平,盛世洒锦,你我共享,就好像疫情期间有人幸灾乐祸于其他的国家、其他的民族的人的死掉消失,沾沾自喜的说我们运气真好,生在了中国。我每次听后觉得背后汗出,心凉透了。
或许在这样的时代,正需要我们拿起杂文之匕首、投枪,露出锋芒。斯时那才是真正的盛世,幸甚至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