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微信公号:老卢庸观
现代社会,人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独自谋生这一阶段,之所以总令人怀念,是因为我们如同在母体子宫中一般,总能及时得到营养、安慰,而不需要自己付出太多。
与动物世界中刚出生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各种动物相比,人类文化的先进性显露无疑,基于经验和文明,人类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家庭、学校和国家等制度安排,竭尽所能为人的脆弱期提供保护,提高生存概率,降低死亡率,促进族群繁衍生息、绵绵不绝,与动物世界区分开来。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温暖的关怀固然有其必要性,但一旦太长久,却难免让人心生幻觉,认为美好的温暖可以轻松得来且理所当然、永远如此。这对人们走出家庭、学校,投身社会大熔炉去参加实践活动,显然没有太多益处。
社会是片大森林,既有丛林法则盛行之地,也有法治人文所不能及的细微末梢,在这些领域有时并非人性的光芒占据主流,可能是很多见不得光的规则在本能驱使下发挥作用。乌云虽不能遮掩太阳的光辉,但其遮掩之地发生的事却也从未停止。我们虽希望万事透明公正,但却总难事事如愿。这也许是人类发展至今依然未能摆脱国家及其机器军队、监狱和警察来维护秩序的原因所在吧。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我们当下的社会正跳出牛顿定律的确定性世界,接触到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世界,而且这个不确定性的世界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人类探索范围的扩大下越来越大。这种不确定性在一个人进入社会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社会的不确定性洪流总会在不经意间悄悄切断以往确定性世界比如家庭、学校以及做得好有糖吃、考得好能晋级等确定性规则与你之间的联系,毫不留情地把你裹挟入不确定性洪流中,让你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无论你适应或不适应,无论你痛苦还是悲伤。
毋庸置疑,一个人只要踏入社会谋生存,势必遭遇找工作、提升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巨大的不确定性。想晋升职务,想多赚钱,想巩固和提升自己的事业,就得听从规则与别人的安排,而非之前寄居于母体子宫与家庭内“无所不能”的自己。
每个人,既可能遇到一个好领导,也可能遇到一个坏领导;既可能遇到一个蓬勃向上的组织,也可能遇到一个衰败堕落的组织。有时候,会遇到什么,遇到的人、机构和事,是好是坏,是很难了解到真相的。你知道的,大抵是别人想让你知道的,而不一定是你想知道的。大多数情况下,知道真相时要么已事过境迁、于事无补,要么已身处其中、不能有大作为。对个人发展,这些无疑都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
遇到好领导、好环境,儿时父母讲的美好故事、书中阐释的世间种种美好,都会不约而来,让你有如神助般地步步高升,顺风顺水,一日千里;反之亦反,也可以让你步履蹒跚,甚至如履薄冰,还过得凄凄惨惨、悲悲戚戚。人生如赌局,开牌前,没人知道会拿到什么牌、这牌是好是坏、是赢是输。不论快乐与否,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步入了一条由确定走向不确定性的道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先饱尝家庭的温暖、接受学校的教化,然后再进入社会,一头扎进充满不确定性的洪流中挣扎、拼搏,希望可以做点什么,捞取点什么,让自己的生活和期许尽量确定一些,走向淡定。
面对不确定性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这一课学好了,我们才能在不确定性的洪流中由惶恐走向淡定,站稳脚跟,活着,活得越来越好,最终让自己的生活和期许确定一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古人早已把他们那个时代人的成长划分了阶段。时下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体育、抗挫折教育,不也都是为了应对将来的不确定性吗?
再说得通透些,伴随航天科技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其如同尘埃般的宇宙存在,不也充满了无法估量的不确定性吗?其实,无论做出多大努力,无论有多留恋确定性,放大了、站高了看,确定性都极为有限,不确定性才是主流和真相。
只有勇于面对不确定性,不再因不确定而惶恐不安,才能做到珍惜当下,寻得内心的安宁与自在逍遥,让生命与不确定性世界的无常握手言和,尽人事听天命,确定可确定的,不再庸人自扰。
(完结)
封面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