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史记到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於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後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於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
上面的意思是:五年(前681),征伐鲁国,鲁军眼看失败。鲁庄公请求献出遂邑来媾和,桓公允诺,与鲁人在柯地盟会。将要盟誓之际,鲁国的曹沫在祭坛上用匕首劫持齐桓公,说:"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答应。然后曹沫扔掉匕首,回到面向北方的臣子之位。桓公后悔,想不归还鲁国被占领土并杀死曹沫。管仲说:"如果被劫持时答应了人家的要求,然后又背弃诺言杀死人家,是满足于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诸侯中却失去了信义,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这样做。"桓公于是就把曹沫三次战败所丢的全部领土归还给鲁国。诸侯闻知,都认为齐国守信而愿意归附。七年,诸侯与齐恒公在甄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我记得论语·颜渊里有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大意是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在孔子整个的为政理想中,统治者“信”不可无,可见孔子强调统治者的诚信最为关键啊!齐恒公若背弃诺言不归还鲁国被占领的土地并杀死曹沫,那他以后说的任何承诺其他人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譬如他想联合一个诸侯去攻打另外一个诸侯然后平分利益,那个联合的诸侯第一反应一定不是我可以得到多少利益,而是要是出兵后他不分金钱和土地怎么办?这就拒绝出兵的可能性很大了,说不定会直接告诉将攻打的诸侯白赚一个人情。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真的很重要,要不然诸侯认为齐国守信而愿意归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