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感悟】
钱穆《论语新解》:“然仁者必有爱心,故仁者之恶人,其心仍出于爱。恶其人,仍欲其人之能自新以反于善,是仍仁道。故仁者恶不仁,其心仍本于爱人之仁,非真有所恶于其人。若真有恶人之心,又何能好仁乎?故上章能好人能恶人,乃指示人类性情之正。此章“无恶也”,乃指示人心大公之爱。必兼看此两章,乃能明白上章涵义深处。
一、五代家传的“志于仁”
读到本章,我想起我的家世:
1.忠厚的曾祖父陶仁公
父亲的曾祖父陶仁公,家有肥田五亩,本是衣食无忧。但在陶仁公十五岁那年,家中赖以维生的五亩肥田被恶霸看中。为夺取此田,恶霸竟将陶仁公的父亲害死,逼其家人卖田还债,陶仁公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全家生计的重担。
咸丰六年(1856年)炎夏的一天,忠厚善良的陶仁公,在路上看见一位中暑而晕倒的老人,他急忙将老人背至自己家中照顾、静养十余天,使其完全恢复。这位老者是一位走方郎中,为报答陶仁公救命之恩,收其为徒。此后数年,陶仁公跟随叶郎中行医于湘、赣边界各村镇,学会了按脉开方,攀山采草药配药。叶郎中在诊治喉症上的独门高超医术也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陶仁公。不久之后,对风寒喉症、风热喉症、风毒喉症、湿热喉症、虚寒症、虚热症、喉痧症、寒热夹杂症、虚痨喉痛等等各类常见喉症,陶仁公都能一一区分并对症施药。
陶仁公本来是一字不识,但是他认识到读书的好处,自己就很用功学习。后来,他不仅能看医书,连喉科中的疑难绝症白喉等都能照诊不误,妙手回春。待到同治末年(1875年),陶仁公已成当地小有名气精于喉科的走方郎中。关于陶仁公的医术,当时人们夸赞“经临之症,何止千数,未曾有一人不应手奏效者。”
陶仁公的这种善良与精益求精的作风,以及“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家风,一直在彭氏大家族中传承。
2.仁心仁术的父亲
我的父亲彭匡时出生时,是五代同堂,到一百岁去世时,几乎没有住过医院,到临去世的那一天,正是端午节,他老人家早上吃完早餐,就安然而睡,驾鹤西去。
我在【1.14】中曾介绍过父亲的好学,追思父亲的百岁人生,是一个享五福的人生。父亲之所以能够享五福,就是“志于仁”!
他三十多岁时负责的疫苗组,实验研制出的“兔化牛瘟弱毒疫苗”,为我国彻底根除肆虐了二千余年的牛瘟,以及领先世界五十六年彻底消灭牛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百度上搜索《一位牛瘟终结者的百岁人生》就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怎样“志于仁”的人生。
说父亲仁心仁术,是因为父亲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都献给了祖国的畜牧兽医事业。在解放初期的那个年代,冷藏设备极稀缺,父亲在研制“兔化牛瘟弱毒疫苗”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效果,而且还关注到如何推广,如何方便使用。一旦发现疫情,只要将“兔化牛瘟弱毒疫苗”装在暖瓶中,赶到现场,就地就可教会牧民使用。父亲一年有近十个月的时间,都是奔波在第一线,和牧民同吃同住,直到复查再没有疫情才离开。每次回家,衣服上都布满了虱子。
父亲也和祖国一大批爱国科学家一样,他遭遇到的许多艰辛,在别人看来是难以逾越的坎坷,但在他心中,从来没有时间和精力抱怨,只有为了国家的发展呕心沥血,只争朝夕的使命感。
因此,父亲的岁月留香,一直在幸福的路上。
二、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现在,很多人没滋没味地活着,该干的事不想干,找不到出路。孔子简短的八个字就指明了方向。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坑,蒙,拐,骗,嫖,赌,抽等坏事,也不会骄奢淫逸、混吃等死,为非作恶。而是可以像阳光一样,走到哪里都给自己的亲人及周边的人带来温暖。
很多坏事是很具有吸引力的,没有良好品德的人,很容易被“诱惑”。但它只能带给人暂时的快乐,接下来的则是无底的深渊。
所有无法走出“痛苦”深渊的人,都是因为没有“志于仁”的定力。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个“志于仁”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总会在没滋没味的生活中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创造生活的美好。如果你愿意向这方面努力,相信你一定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论语》有20篇约500章,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近70章,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彭放”。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