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陪外甥去上小提琴课,那家培训机构的口号就是“每个小孩子都是莫扎特”,“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贝多芬”。然后很多家长会问我家孩子有没有天赋,然后被各种忽悠。
可是......自人类存在以来,莫扎特和贝多芬只有一个啊!
家长们知道莫扎特贝多芬有多牛,但是家长们知不知道莫扎特贝多芬小时候一天练几个小时的琴?他们的童年是怎样,他们的父母又是怎样?莫扎特的爸爸是如何教莫扎特的?
后来外甥换了小提琴老师,家长问有没有天赋?老师很直白地说“这孩子没什么天赋,但是好好练琴也是可以拉得很好的”。
然后家长就生气了......可这也没毛病吧,一个乐器老师一辈子可以教无数学生,却未必能碰到一个真正有天赋的。
2
很有意思的是,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曲线,都是高开低走的。
怀孕的时候,常觉得自己的宝宝注定不平凡,恨不得他出生后就是个天赋异禀的奇才,要么也是人中龙凤。
孩子出生后,一举一动看起来也都很了不起,于是每天都在惊叹:哇,我的孩子真聪明!这孩子有天赋!
就拿我自己的举例,小时候我妈和老师说我一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肯定有音乐天赋。然后我的老师告诉我妈:孩子听到音乐手舞足蹈只能说明她听觉正常......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家长朋友,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信誓旦旦地说,我只要我的孩子这辈子健康开心平平淡淡就好,也不要他多么出人头地。
可当孩子进入校园后,看看孩子的成绩,再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艺,学这学那,还有多少家长能依然坚持这个想法?
事实上,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水平是呈正态分布的。简单来说,就是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人极少极少,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有些父母会慢慢接受这一现实,也有很多人不甘心承认这一点,尤其是在这个焦虑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直到孩子成年,这条持续回落的期待曲线,才会慢慢消褪。
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的那样: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插画来自@Grace.J
3
其实,那些不能接受孩子平庸的家长,本质上还是不甘心接受平庸的自己。他们将孩子视为自己的一个部分,而作为自己生命延续的孩子,怎么能够如此平庸?
究竟有多少人严肃认真地思考过,孩子是谁?他不是你的附属,与你休戚相关却又彼此独立。区分不好这个界限,才是常常引发亲子冲突的根源。
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做了北漂。几经周折,终于让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读书的指标。朋友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运作,将孩子送到了名校。
全校800多名学生,孩子始终在600名左右徘徊。朋友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点给孩子补课,结果孩子的成绩干脆降到了倒数五十名,最后还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痛定思痛,朋友开始意识到孩子完全无法跟上名校的节奏,只好将孩子转到了家附近一所普通高中。
虽然孩子的分数没有提升,但是状态改善不少,开始变得自信、开朗,对学习有了兴趣。最终在高考的时候,还超常发挥,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惊喜。
期许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无可厚非,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尽到引路人的职责也很重要,但也应该承认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更多地看到他闪光的一面。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这一生就是这么平凡庸碌,不论家长是否接受孩子平庸,都要遵循孩子自己的内心选择,帮助孩子找到内心的自我,才会带给他们更大的幸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