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心情随笔随笔散文
『阅读秋天3』毛泽东的秋天: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阅读秋天3』毛泽东的秋天: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作者: 发呆的老渔民 | 来源:发表于2017-10-01 09:18 被阅读181次
毛泽东的秋天

01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历代文人骚客,发一时之情思、抒自我之胸襟,描绘秋日时光的佳作不胜枚举、精彩纷呈,但往往悲秋悯己、愁绪萦怀者居多。

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笔下的秋天,则是另一番景象:气势恢宏、文思跌荡,浑然天成、收放自如,天地相接、人文合一,让人止不住抚掌击节、叹为观止。

曹操《观沧海》

其一,主席笔下的秋天,不同于曹孟德藏獒式的霸气,而是大气磅礴、周旋有余、胸襟开阔、兼容四方。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中,曹操横槊赋诗《短歌行》,霸气表现淋漓尽致,加之老戏骨鲍国安的精彩演绎,让人们见识一代枭雄一统天下、称霸全域的英雄气概。

而在其著名的《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秋天的景物一如其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景象壮丽、气韵沉雄、苍凉慷慨,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但坦率地讲,就像电视剧新《三国演义》中陈建斌饰演的曹操形象,被人戏称为藏獒一样,曹操的诗文霸气侧漏、刚猛易折,与主席比较,可谓勇则勇矣、“略输文采”。

苏东坡《赤壁怀古》

其二,主席笔下的秋天,也不同于苏东坡自娱式的豪放,而是家国一体、以国为上,天地相接、以民为大。

苏东坡生活在宋朝相对比较平稳、文学极为兴隆的时期,“以诗为词”,创一代恢宏雄迈的豪放词风。正如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曾问善歌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里面固有溜须之嫌,但却道出苏词之风。苏东坡以诗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景、事、情、论融于一体,尽管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的佳作,但更多是“自娱式”日常小景寄情寓理,流露本性、亦庄亦谐。比如:“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等等,信手拈来、比比皆是。与主席比较,格局明显小了许多,囿于自身圈子、计较起伏荣辱、沉郁所得所失,只能“稍逊风骚”。

陶渊明《饮酒(五)》

其三,主席笔下的秋天,更不同于陶渊明个体化的淡然,而是出世入世、浑然一体,挺立潮头、救国救民。

有人说,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这话有一定道理。尤其是笔下菊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迥异他人的闲情逸致,往往赋予人文情思,多了生机和张力。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奠基者,对于秋天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季节,自然是其歌咏的对象;从一定意义上讲,秋之悲凉、秋之怅惘,更是映衬作者自身的处境和心境,所以一切就很自然地大到某种高度统一和协调,而没有一点违和感。

但实际上,在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十余年后,陶渊明之逃禄归耕,或者说是特殊出世,既不彻底、更是无奈。尽管有“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尽管如梁启超评价“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但却耿耿于怀的是其先祖陶侃所创基业和名望是否受损、是自己过去三度入世是否对错清污,所谓的反省是因为存在的痛苦,所谓的不凡只是粉饰的假象。而主席则不然,面对破败山河、凋敝民生,“虽千万人吾往矣”,直入非凡尘世、直面艰难险阻,笔下彰显的勇气和气概,也就自然是陶渊明所无法比肩。

02

深秋时节,选取建国前后各两首诗词,走进主席笔下的秋世界,见证另一种伟大和魅力,应该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沁园春•长沙》

其一,《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悲秋,是古代诗人墨客笔下的恒久主题。但在1925年晚秋时节,独立寒秋的毛泽东眼中,秋天是另一种景象:由一个“看”字起领,统揽“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收于“万类霜天竞自由”,化实为虚、动静切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至少体现三层意思:一是大自然深秋的美景,二是主席将赴广州的激动心境,三是政治上蓬勃向上的力量,难怪成为建国后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尤其是李可染半斤朱砂绘就的七幅《万山红遍》,成为中国画不可逾越里程碑式的大作。

尽管是寒秋,但却暖意融融,不是悲观哀叹,而是激越问答:苍茫大地主沉浮者何人?下阕给出明确答案。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吾辈,面对祖国河山、面对雄图伟业,有满腔的热忱和激情,有超凡的气概和勇气,有万山红遍的生机和活力,去指点江山、中流击水。

功夫在诗外,既讲写诗不仅仅在于诗的本体,尤其是古体诗的格式、平仄等等,而要同时考虑相关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其实,读诗也是如此,尤其是主席的诗,是近代中国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和反思,就诗歌谈诗歌,没有任何意义。

《采桑子•重阳》

其二,《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果说秋天是文学的天地,那么,重阳就是最佳的食材。除了王维影响最广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之外,白居易涉及重阳的诗作最多,比如“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重阳席上赋白菊》)就很有名。其它如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岑参的“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等等,精彩纷呈、佳作叠出。

但是,与这些浅斟小酌、轻歌曼舞、别恨离愁、怀古伤今的小资情调相比,1929年6月23日红四军七大被批离开部队的毛泽东,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本来最可能写诗文、说愁绪,本来最应该发牢骚、抒怨气,但在主席笔下,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

全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一年一度秋风劲”续篇,笔力雄悍、刚健劲道,一派盎然向上的景象、一番发人深省的设问,形成一气呵成完整的绝美秋世界、高远的人生大境界,让人们透过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看到横贯古今的大胸怀、大气概,余音袅袅、绕梁三绝。

《浪淘沙•北戴河》

其三,《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古希腊作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说道:“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毛泽东主席建国前的诗作多景象瑰丽、下笔如椽。曾经有评论认为,主席建国后的诗作,较之以往要随意的多、平凡的多(比如存在突出的“犯复”问题、失律和出韵问题,近年来甚至有人喋喋不休反复论证主席用词不规范、结构部工整等等),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推崇建国前类似《沁园春·雪》这样的精妙之作。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正如一个人青年时激情四射、热烈奔放,壮年时则稳重大度、胸有丘壑,主席建国后的作品,大量融入时局的观察、国事的思考以及新中国建设、老百姓疾苦,更深邃、更高远,只是这一切不足为外人言,就像主席1959年9月7日写给胡乔木信中所说的那样:“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毛泽东主席是人中龙虎,一生酷爱游泳,长江、珠江、湘江、韶山青年水库都留下身影;畅游北戴河大海,更是次数多多、兴致多多。1954年7月,毛泽东主席第二次去北戴河,住在“章家楼”,此时已是61岁的老人,但革命最终成功、新中国百废待举,主席笔下的秋天更是豪情万丈:大雨倾盆而下、大海波涛汹涌,特定情景下搏击游泳,别有一番趣味;尤其是回望公元207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所作《观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至今“往事越千年”,同样的“萧瑟秋风”中,却是“换了人间”,祖国河山焕然一新。

全词上阕写景、景中含情,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起句,一个“落”字、景象大开;下阕抒情、情中有景,“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收句,一个“换”字、今远胜古。关于写这首词的缘由,毛泽东主席1962年4月曾说,用《浪淘沙》的词牌,异于南唐后主李煜的情绪伤感、风格柔靡,反其道而行之,气魄雄伟、豪迈慷慨,也就自然成为风格选项。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其四,《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是毛泽东主席公开发表的惟一一首以“满江红”词牌写作的诗词作品。整体安排上平下急、前景后情。“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上阙以平句起笔、描影绘声,看似淡然如水,其实大家风范,话白而意明,正应了那句话“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而且,寥寥几笔、尽显神韵,风趣幽默背后,是极度蔑视和嘲讽。

特别是主席最擅长的化典故入诗底,比如蚍蜉撼树、比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比如飞鸣镝(鸣镝,意指响箭,汉时匈奴冒顿单于用来发号施令),更是恰到好处、让人慨叹。在秋风萧瑟、横扫落叶的深秋季节特定语境中,一切敌对最终尽化于无形,结局不言而喻。

下阙则异峰突起、云蒸霞蔚、豁然开朗,“急”、“迫”、“怒”、“激”四个字用的精妙绝伦而动感十足,前两字收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高屋建瓴、振聋发聩,后两字收于“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紧接地气、化虚为实。六十年代初期,中苏两国两党之间由巨大分歧、走向激烈对峙,正可谓四海翻腾、五洲震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横空出世的大作,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更有着深深的“毛氏风格”的印记:大开大合、举重若轻、蔑视犹重、反击更猛。

毛泽东的秋天

主席笔下的秋天,是一壶甘美清洌醇厚怡人的美酒,既有女儿红的馥郁芳香、醇厚甘鲜,也有烧刀子的入口如刀、猛烈似火,身临其中、设身入境,如饮甘露、回味悠长,没有任何不适,真应了那句俗语:好酒,真的不上头。

相关文章

  • 『阅读秋天3』毛泽东的秋天: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01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历代文人骚客,发一时之情思、抒自我之胸襟,描绘秋日时光的佳作不胜枚举、精彩...

  • 毛主席说过最经典的50句话是哪些?

    毛泽东最霸气的一句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毛泽东最得意的一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毛泽东最傲气的...

  • 毛主席经典语录

    1、毛泽东最霸气的一句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毛泽东最得意的一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毛泽东最傲...

  • 橘子洲头问沉浮

    1925年秋,32岁的毛泽东在湘江橘子洲头写下《沁园春·长沙》,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今建成橘洲公园...

  • 龙文化

    龙文化 文/莫雯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 《共同富裕》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共同富裕,社会蓝图。

  • 恰同学少年——记互加给青年教师的力量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有这么一种感觉

    忆往昔 二十五年前 張家界,雪中寻梦 聆听伟人,您一毛泽东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声音 欣然写下: 《有这么一种感觉...

  • 风云四起定争锋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问百疆沙场,谁能争锋! 群雄逐鹿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秋天3』毛泽东的秋天: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po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