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会提出好问题
• 弱势批判性思维:利用批判性思维捍卫自己的观点。(封闭)
• 强势批判性思维:质疑一切主张,包括自己。(开放)
确保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出谦恭的样子,而不是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最大的敌人。
第二章: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 描述性论题:有关 XX 的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是不是、是什么、怎么样)
• 规定性论题:有关 XX 应该怎么样。(应不应该)
第三章 & 第四章
• 理由是什么?
•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第五章: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价值观假设 — 规定性论题
描述性假设 — 描述性论题
找出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隐蔽想法(即假设),这种想法往往是推理结构中的无形纽带。
使用反串,看哪些价值判断对当前立场选择尤为重要。
-
思考理由本身是否正确且为最优选择。
-
理由是否可以直接支撑证实结论。
第六章: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
找出结论和理由
-
思考与结论相关的理由,与作者的比较
-
若结论支撑行为,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优缺点
-
找出任何可能的假设
-
避免强烈的情感词组语境的干扰
常见谬误
-
人身攻击
-
滑坡谬论:(对方)假设采取的行动会引发不可控的时间(实则有程序可防止)。
-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对方)假设使用某种方案有遗留问题,故而不采纳。
-
偷换概念:论证中关键词语(语句)有多种含义,偷将不同含义转换。
-
诉诸无知:无法证明是对的,那就是错的。
-
诉诸公众:引述大部分人赞同。
-
诉诸可疑权威:引述与论题无直接关联的权威。
-
诉诸情感:使用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分散注意力(爱国、希望、怜悯)。
-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观点,使其容易攻击(树立靶子,拓展立场)。
-
虚假两难选择:存在两种以上却假设只有两种。
-
乱扣帽子:为特定事件(行为)提供一个名称(口号),就算是解释了其本身。
-
光环效应谬误:使用引发感情认可的赞美词汇,使人倾向同意而忽视理由(与“人身攻击”、“扣帽子”正相反)。
-
转移话题:甲主题 → 乙主题插入(似与甲相关实则无关)→ 甲主题被忽视。
-
循环论证谬论:推理中直接假设结论成立(结论先行,结论返来证明理由)。
-
错误类比:提出的类比中存在重要且相关的不同点。
-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因素来解释整个事件;或过分强调某个因素的重要性。
-
事后归因谬误: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就假设乙是因为甲造成的。
-
多问自己作者有没有转移我们的注意力。
-
与论题本身直接相关的证(依)据和(道德)原则等才是好理由。
-
错误假设、分散注意力等需要小心。
-
思考理由本身。
第七章 & 第八章:证据的效力如何
眼见为实,不要反过来变成「相信什么就看到什么」。
第九章:有没有替代原因
大部分持论者只给出喜欢、想说的原因,而我们必须找出其他替代原因。
问自己,有没有替代原因能解释这一事件:
-
用有别于给出的方法和逻辑去解读提供给出的证据。
-
找出会引发这一事件的其他可能。
-
换一个角度、立场看,找出其他重要原因。
永远记住:
- 相关关系 ≠ 因果关系
- 在这之后 ≠ 因为这个
我们往往将他人的行为看成其内部因素(个人),而不是外部因素(环境)的作用。
阻止这种心理错误与倾向;竭力对自己的偏见保持敏感和警惕。
千万不要贸然接受遇到的「第一个解释」。
第十章: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警惕利用正确数据去证明另一个貌似相关的结论。
-
思考得出此结论需要什么数据,然后与给出的数据对比。
-
思考给出的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然后与给出的结论对比。
-
思考数据背后的「隐藏信息」(基数、相对数值、比率等),以及是否缺失「参照对比」。
第十一章: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注意「被提倡的行为的潜在负面效果」。
告诉自己,只要相关信息无法找全就不能做出断定。阻止自己轻易形成观点。
第十二章: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杜绝「二分法」思维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