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周儒学浅议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下·第五节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下·第五节

作者: 原耕0119 | 来源:发表于2018-12-19 18:02 被阅读23次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自译:

    齐宣王问道:“大家都建议我拆毁明堂。我是拆了呢?还是算了呢?”

    孟子回答道:“那明堂,是‘王’者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那请勿拆毁它。”齐宣王说:“那,王政的内容,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说:“曾经,周文王治理岐山时,农业税率的九里抽一,做官的俸禄世袭,市场管理方面只盘查不抽税,不禁止人们去湖泊打捞,处罚有罪的人不牵连妻子儿女。年长却没妻子的,叫做鳏;年长却没丈夫的,叫做寡;年长却没儿子的,叫做独;年幼却没父亲的,叫做孤。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而无依靠的人。周文王施行仁政,一定先考虑这四类人。《诗》上说:‘富人日子过得去,多多爱怜孤苦人。’”齐宣王说:“真好啊,这段话!”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好,那为什么不施行呢?”齐宣王说:“唉呀。寡人我有个毛病,我喜欢财货。”

    孟子对道:“曾经,公刘也喜欢财货。《诗》上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所以,只有当留家的人有存粮,行军的人有军粮,这样才可以动身启行。大王如果喜欢财货,那与民众一同享有,又对于王政有什么损害呢?”齐宣王说:“可是,寡人我还有个毛病,我喜欢美好的容颜。”

    孟子对道:“曾经,周太王也喜欢美好的容颜。《诗》上说:‘周太王早起驰快马,沿着西河岸,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在这时,没有无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没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欢美好的容颜,对于王政有什么损害呢?”


    见解: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于君王私欲的看法,以及“与民同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爱财爱色,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如若为了满足私欲,敲剥天下之骨髓,未免残暴;而如若怀有“仁”,能在喜好上根据民意推己及人,做到与民同乐,是丝毫不妨害王政的。所以,孟子屡屡谈到的“与民同乐”,可以这样概括:以“仁”为本质,以“义”去引导,以“礼”去规范,以“知”去应用

    至于本节开头说到的拆毁明堂一事,孟子的建议与夫子所言的“文质彬彬”有异曲同工之义。我们对“文质彬彬”的理解,往往都很浅显;不单是个人修养层面,在国家治理层面这一标准也值得追求。夫子原句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胜过文采,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显得虚浮。当文采与质朴相配相宜,才是君子。放到齐景公这个具体情境中,施行王政的作为和意愿可说是“质”象征王政的明堂,可说是“文”。只有作为与意愿,没有象征的途径,就难以深入而持久,难以在人们心中形成向往与尊重,容易流于一时;只有彰显的途径,没有作为与意愿,显而易见地会落入虚伪。当作为、意愿与象征相配相长时,将既有益于王政的实施,又有益于王政的巩固,堪称“君子之政”。

    对于为何“质胜文则野”,是不好理解的,尤其在国家治理这个层面。我们想,如果诸侯们都跑到深山老林里去治国,即使再贤明,民众也不会拿他的政令、政事当真,它们也难以实行,一切都将失去权威和公信,这也是一种“野”。所谓“文”,为得就是国家威仪和尊严,在东周那个年代,集中体现在君主个人。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下·第五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aj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