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242717/7cd943bcb91710e5.jpg)
上世纪七十年代,妙峰中学宿舍二单元上下两层,住着八户人家。一楼走道上,仅有一盏路灯,已坏了许久。一到天黑,有月亮的时候,大伙出行 还可借借月光;没月亮的时候,那就只能摸着黑,咳着嗽或哼着歌什么的,弄点声响,别撞着谁踩着谁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42717/9615794bf60c7e92.jpg)
那时,家家的厨房是和卧室分开的,谁也绕不开这楼道。就说那赵家奶奶,每次往返厨房,都要点着油灯,小心翼翼的,住在楼道一侧的曹老师看不下去了,他觉得自己必须有所为。他是教政治的,他立马就和好友,教数学的王老师商量了一会儿,又一起专门拜访了二楼教历史的墨庵老师。这老师出行时总拄着一根文明棍,一看就不是寻常人也。与他同住的小青年,与其说是他的孙儿,倒像个保卫人员,如影随形。坊间盛传,老师与北平解放、湖南起义有关。只因他执意教书,才来到妙峰中学。他写得一手好字,听说与一个叫启功的人齐名,他所形成的号召力,学校之内,无人企及。
于是,曹王二位轻轻叩响墨庵老师的房门。不多久,他俩毕恭毕敬捧出了一张宣纸,上面写着几个遒劲大字:“通知 黄昏聚了,有关路灯。”下署墨庵、日期,并盖上印章。两位老师下得楼来,小心地把“通知”贴在楼道口。跟着,又大声喊了两声:“早点吃晚饭,开会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42717/2fd281aaad8e4fba.jpg)
黄昏时分,楼道有些拥挤了,各家自带椅子,在那通知前围了一圈。孩子们也爱凑热闹,偏要在人群中窜来窜去。会议不用说是曹老师主持。他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毛主席教导我们: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今天这个会议就是遵照最高指示召开的,很重要,大家也很重视。墨庵老师还指派了孙子小刘出席。”他抬起手,坐在楼梯上上的年轻人“刷”地站起来,昂首挺胸向全场敬了一个军礼。曹老师示意他坐下,接着说:“主要议程是路灯坏了,还要不要开?”
场内一下沸腾了:“当然要开!”
“那如何开呢?”王老师插嘴问到。
众口一词:“找学校呀!”
曹老师说:“学校在闹革命,叫我们自力更生。”
大伙议论纷纷:“那也要开啊”
“好,一致赞成。”曹老师抬了抬眼镜:“现在,请王老师说说。”
王老师掏出一个小本本:“自力更生就要平摊费用,灯泡坏了,25瓦的,要五毛钱一只,八户人家每家要出6.25分,就出6分吧,多出来的两分,我和曹老师出了。再就是电费:本单元一个电表。25瓦灯一晚至少点四小时,每一天要0.1度电:一个月至少3度电,每度电费2毛2分,每个月就要多出6毛6分,每家要出8.25分,每家就出8分吧,多的两分,我和曹老师包下了!”
一个莺啼般的声音响起,那是教音乐的方老师:“一年下来,那不是凭空要我们多出一块多钱吗?”一下子沸腾的湖水有点沉寂了。这时教地理的周老师站起来,他习惯地看了看天色,大家的目光都聚焦上了,等他发表高见。只见他搓着双手,挤出一堆笑:“天色晚了,我家鸡笼子还没关好,大家再议,再议。”老曹老王还想张口,人“哗”地散了。人散尽,只有那小刘没走,对着那通知若有所思。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42717/0c2496296d6f7fe8.jpg)
第二天生活照常进行。到了晚上,楼道里忽然灯火通明,闹腾一片,孩子们叽叽喳喳,忙着跟家里的大人们说:“这是40瓦的灯,是给我敬礼的叔叔装的,他还说,电费归他爷爷出。”
第二天一大早,一单元的人都聚在楼道前,那熟悉的文明棍响了,墨庵老师走下了木梯。这哪是木梯哟,分明是当下一巨星走下了红毯铺就的飞机弦梯,一宿舍的人都成了他的粉丝,老曹老王上前还想说点什么,那“巨星”挥了挥文明棍径直走远……
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在华夏最负盛名的书画拍卖会上,有一幅名家墨宝,拍出了一百多万的天价,上面书写的是一联诗句:“知了黄昏聚,通关有路灯。”有墨庵的题名和印章。好熟悉,好神奇哦。观照我们的,依然是那盏路灯。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42717/d9749d7c6a1fdd2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