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心理学】精读5分钟,获得一心知。这是解读《心理学与生活》的第2篇:如何成为精明的消费者?

双12又是一场购物的盛宴,你可能也加入了购物的大军。
但爱购物的你每次兴高采烈地抢完折扣商品之后,会不会像我一样,却发现有些商品根本用不到,甚至过了保质期都没开封?
不只如此,随着全球的同步,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高明的商品广告也充斥着我们的每时每刻。今天有砖家说“每日喝纯净水对身体有益”,明日却有砖家说“纯净水会使身体变弱”。
此时,我们很疑惑,不知到底该听谁的,也不知如何当一个精明的消费者。
当看完《心理学与生活》的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后,我如醍醐灌顶,也想将它分享给想成为精明消费者的你。
在这一章里,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使用心理学的研究思维成为精明的消费者”。
01 心理学的研究思维
虽然这一章的内容都是在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但我想可以将它提炼为“心理学的研究思维”。
这个思维模型是这样的:

第一步:初始观察,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由观察、信念或获得的信息萌生一个想法,提出一个问题。
比如,当你听到以上两位砖家的不同看法,你的脑袋里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喝纯净水对身体健康有帮助吗?
第二步:自问自答,形成假设。
人是有意识的,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时,其实我们心中就有了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假设。假设是指,对原因和结果关系的试探性的、可以检验的阐述。
于是,你如果看见过有水垢的自来水和无数来自商家的“科学”广告,可能会假设:“因为纯净水过滤掉了对身体有害的细菌,所以喝纯净水对身体健康有帮助。”
第三步:设计研究,验证假设。
我们可以使用科学方法去验证假设。科学的方法是整个思维的核心。科学方法的目标是使得研究者所下的结论有最大的客观性。
可以使用的科学方法包括:实验法、自我报告法、行为测量和观察法等。
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就包括:怡宝的自我报告法(心纯净,行至美),或者是康师傅的行为测量法(纳米级滤净、细菌数值),又或者是农夫山泉的实验法(实验室,白大褂、显微镜)。
第四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验证之后,我们可以采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你看,到了这一步,纯净水厂商就经不起检验了。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一家纯净水厂商可以提出这样的数据——喝纯净水能在身体健康上起多大作用?
因此,我们对纯净水的作用将信将疑。至此,你对那位告诉你喝纯净水对身体有益的砖家的话应该就有基本判断了。
第五步:公开分享,广泛讨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心理学的研究者一般会发表论文或通过著书或演讲传播自己的理论。通过传播,更多的研究者会加入这个课题的讨论,识别它没有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这一步类似于现在的联机学习。例如纯净水这个话题,我们可以通过百度获得各种观点。比如,有报告称,喝纯净水将使身体发生健康风险。
一篇来自捷克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的文章《饮用纯净水的健康风险》中就谈到,长期饮用纯净水对健康具有潜在负面影响,人们喝这些类型的水可能就无法吸收本应从矿化度更高的水中吸收的矿物质,甚至对肠黏膜、代谢及矿物质平衡或其他身体机能有直接影响。
此时,如果是有心的纯净水厂商,就应该通过下一步来去回应此类质疑。
第六步又回到了第一步:继续观察和提问。
通过讨论,起初的研究者可能会对开放的问题做出回应并再次开始新的研究,验证新的假设,这就又回到了“问题-假设-研究-结论-分享”的循环中。
正如上一步所提到的,纯净水厂商应该就《饮用纯净水的健康风险》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质疑进行回应,开始新的研究,验证新的假设,这才能让“纯净水有益身体健康”的观点站住脚。
而作为一名掌握了研究思维的消费者,我们是不是就能通过“提问-假设-研究-结论-分享”这样的模型对各种广告进行判断了呢?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可以以此模型试着辨别一些有争议的养生观点,比如“多喝醋是否对身体好”、“多嚼口香糖是否对牙齿好”、“多晒太阳没坏处吗”等。
02 更精明的消费者
研究思维只是研究方法的一角,在《心理学与生活》中,作者还提出了如下的规则让你具有批判性思维,成为更精明的消费者,我在此分享6条:
1、避免把相关推论为因果。

因为关系并不只有因果关系,可是,广告商经常会混淆这样的关系。
最常见的车展上香车美女的广告,经常会让男青年们产生这样一个“白日梦”:拥有了这辆车,就可以拥有像模特一样的美女相伴左右。
但你买了车,却不一定有美女相伴。因为香车和美女并不是因果关系。
2、要求关键术语和概念具有操作性定义,并对其含义达成一致。

在日常生活中,广告商就经常混淆概念,让我们认为其产品效果超群。
比如颇有争议的美的空调曾经的广告词是:“一晚一度电”。这个广告用语就缺乏操作性定义: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美的空调可以做到“一晚一度电”。
它让我们产生误解,认为美的空调就是一晚上只耗一度电。但真实情况却是,它只有在实验室条件下才能做到。因此,这个广告词屡被较真的消费者投诉,最后无奈换成了“一晚低至一度电”。
3、在寻找确定的证据之前,你首先考虑如何反驳一个理论假设或信念,因为找一个支持的理由是很容易的。

这就是创造性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因为人类的直觉反应总会让我们选择阻力最小的那条路。通常情况下,直线思维的阻力最小,我们很少会反着想。但批判性思维,却要求我们经常朝着相反的那条路去走。
比如纯净水广告中展现的水垢和细菌,让我们肯定会相信“无细菌就对身体健康有益”,但却有研究者指出,有些细菌对身体健康有益,却被纯净水的过滤系统杀死了。这就是一个反驳的理由。
4、不要轻信他人提出看似明显的解释,要不断寻找其他可能的解释,尤其在已有的解释会给其提出者带来利益时。

这种思路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当我们看到一个结论时,我想可以首先分析一下,这个结论对谁有益,然后再寻找其他可能的解释。
比如纯净水厂商都在宣传水垢的危害和无菌处理的先进性时,我们就可以如其他研究者一样,首先看到的是,无菌处理的宣传对纯净水厂商自身是有利的,进一步,我们再看到有益细菌也是身体健康不可或缺的。这就是其他可能的解释。
5、警惕个人偏见如何歪曲对现实的认识。

正如研究思维中所提出的,每个人在作出假设时,就会带有自己的态度和动机。在这其中难免会产生个人偏见。
为什么如今的产品一定要做到同领域的销量NO.1?因为一旦产品成为了销量NO.1,它就使你产生一种偏见:NO.1一定是最好的。但NO.1一定是最适合你的产品吗?我看未必。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当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时,大部分人就餐时一定会对比相邻餐馆中的人流量。在我们的偏见中,我们会认为人流量大的餐馆的菜品会更好吃,宁愿排队等着也会去尝尝。
因此,有些不良的商家甚至雇佣黄牛排队,就是在强化你的这种偏见。结果你去吃,却发现不过如此。
6、对许多宣称有效的治疗干预或产品保持质疑,找出其效应的对照基础:与什么相比?

这是很有用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广告会宣称自己的产品非常有效,但却从来没有给出对照基础。
看到这条,我立刻就想到了各种减肥广告。它们会有这样的广告词:“30天减肥30斤”、“3天喝瘪大肚子”、“每月减10斤”,听起来似乎很有效,但其实你再想想“它们是与什么相比”就能戳穿骗局了。
比如,一个身高160cm、重200斤的大胖妹,因为脂肪囤积太多,所以服用某减肥药就可能在30天瘦下30斤,但一个同样是身高160cm、体重却只有110斤的正常女,要30天瘦下30斤,却并非易事,因为她本来体重就很正常,再减肥就会造成身体机能的损害,身体出于生存需求也不可能达成这个目标。
所以,当你下次见到**非常有疗效的广告动心时,请再多问自己一句:与什么相比?
这是素读《心理学与生活》的第二篇,希望你能喜欢我的慢条斯理。
素读《心理学与生活》系列:
Hi,你好,我是素心,简书心理专题的喵喵评审团成员,爱好讲心理的故事,绘思维的图像。
素心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互联网媒体从十年后,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转行心理教育,正致力探索用活色生香的心理学自我疗愈,解决你的情感/关系/成长/教育难题。
希望你和我一起成长,慢慢走,终会看到自己人生的彩虹!
[无戒365极限挑战训练营 第8周第2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