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人礼
为什么很多部落会有成人礼?
有的原始部落对男孩的成人礼还会很“残酷”?
生态学家阿里纳 艾布尔艾伯斯菲尔认为,成人礼让孩子离开了小家,融入了群体。
但在本书作者看来,当男孩子三岁时离开母亲的怀抱,加入到同伴的游戏群体中,他就已经离开了家人的范围。
对于男孩的成人礼,作者说,成人礼的目的是将他和其他伙伴带入一个新的社会类别,在这个类别中,他要承担起男人的义务和责任。他必须忍受恐惧和痛苦,与族人肩并肩地共同抵御敌人。
这就是成年人把成长中的人看作自己的预演的过程。
把青少年当作成长的一个阶段,而成人礼类似于清晨太阳跃出地平线的瞬间,以区别黑夜与白昼。
关于青少年
作者认为青少年是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尴尬的年龄阶段。
所以作者用“非驴非马”来命题这一阶段。
这一阶段既非放大版的儿童,也非缩小版的成年,不是儿童向成年过度,也不是成年前的童年。它就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当身体长成类似成年,心智却处于童年与成年交界时期,青少年就产生了。
当年龄群体只有小孩子和大人时,群体之间的敌意被依赖和抚养冲淡了。但是当青少年有自己的年龄群体时,青少年和大人之间的敌意就产生了。我认为产生敌意的双方都有责任,敌意在群体意识显著时最强烈,因为敌意由群体意识引发。
虽然青少年长得跟大人一样了,但他们不想被当做大人,他们需要其他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对所在群体的认同和对群体其他成员的忠诚。
为什么家长总会与处于青少年的孩子产生冲突?
上面这段话或许可以解释。
当孩子尚小时,他需要大人的抚养,需要依赖,自己也无力表达自己的意愿,无力反抗家长不合理的要求,无力对一些认为不平等的事情说不,但当他们长到青少年时期,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形成之后,他们之间的交流会强化彼此对成人教养的压抑,进而出现“一个孩子是虫,一群孩子就是狼”的现象,群体意识让他们对成年人产生敌意。
与之为敌的成年人是父母或是老师,这一时期正是青少年表达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
如果父母或老师,不能理解他们当下的状态,接纳宽容他们的“敌意”,这种“敌意”会无限放大,进而出现过激的行为。.
前不久出现的因为手机被没收,而杀害老师的案件,也许与这种“敌意”的表达有关。
在学校,当学生中多数人都偷偷拿手机玩,学生李某某毫无节制地把自己对于没收手机的金老师的敌意,蔓延到了还有半年就退休了的周老师身上,被冤的周老师成了这种敌意无处发泄的受害者。
另一方面,大人如果想与青少年一样,也不行。
这样反而引起他们的反感。
因为青少年正是通过自己的看似另类的言行表达自己与成人的区别,表达自己对属于自己群体的认同和忠诚。成人要表达与他们一样的言行,无法让他们这种有意区分的目的达成,所以,会激怒他们。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一味宽容孩子的过分行为,反而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不能让孩子回到家长希望的正常轨道的原因。
旭旭让家长买名牌鞋后,又买名牌服装,后又再买几身,说是换着穿,其实也是在一再表明对自己学校学生群体的忠诚,不想让家长认同。
昨晚咨询时,旭旭一直低着头,双手插进口袋里,暗中用力,把穿着的李宁牌上衣右口袋都扯破了。我一直陪着他,看着他,并告诉他,什么时候情绪平静了,可以坐下来好好说说。
但他在三十分钟后,最终也没言语,自己打开咨询室的门逃到楼下去了。
我想,这就是咨询师在表达对他认同的同时,他被激怒了。(当然,表达对他的认同,给他以陪伴,是咨询师应该做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