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从早上到现在,我们是这么过年的。
早上,一家人吃早饭,一般是吃年糕,吃饭之前还有一道必定工序:点香,敬灶神和祖先,然后放鞭炮。早饭后,开始煮猪肉和鸡肉,这两样东西是大年三十的主角菜品。多少年了,母亲煮的猪肉和鸡肉香中带甜,尽管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肉已经成为了平常的事,但是过年的大鱼大肉总是别有风味。
午餐不是正餐,我记得在十年之前,妈妈经常把年糕切成方块放在煮肉的汤里煮,这样做的年糕特别好吃,闻着都很香,一年只能吃上一次。我每年都会美美地吃上三四块,把肚子吃得滚圆。小时候我没有想为什么大年三十的午餐为什么不重视,后来我问了妈妈,妈妈也不清楚。现在我推测一下,大年三十我们这里不重视午餐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条:一是忙,这一天要做的事很多,贴对联,煮年菜,还要结账;第二,大年三十,重点是除夕,是年夜饭,午餐本来不重要;三是在过去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不高,不可能三顿都吃大餐,我记得在80年代过年,大年三十年夜饭都不怎么丰富。
午饭过来,一家人就会集中起来,每家至少去一个人到山上祭祖,我们叫“送灯”。我们村对祭祖非常重视,当然这也是我们民族的风气。祭祖是以一大家庭为单位的,比如我爷爷有四兄弟,就分成四家,这叫分枝散叶,发了家。我爷爷有五个儿子,爷爷就会带着五个儿子去祭祖,现在叔叔们一般不回去,我们这一辈就会去。比如今天,我们几兄弟一起去,还带着几位侄子辈。我带了我的女儿,还有富阳的儿子洪宪,带过去,是一种尊敬和怀念先人的传承。
走之前,把香和蜡烛熄灭下午,不到三点,就走人家开始吃年夜饭。有些人认为年夜饭吃得越早越好,但我们村不会这么早。我们村在吃年夜饭之前,还有祭社的习俗。每家的家长端着一盆祭品,祭品一般包括:一只蒸熟的鸡,一刀肉和一条鱼,这是“三牲”的内容,祭社主要是为了祈祷明年的丰收和家庭的顺顺利利,寄托美好的愿望。
祭祖祭社结束后,把所有的做好的菜肴摆在桌上,开始敬奉祖先。倒上三杯酒,装好香,大概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会结束。随之就迎来了孩子最喜欢的放烟花和放爆竹的环节。
我们已经吃好了年夜饭,今年的年夜饭改吃火锅和炒菜相结合,满足了不同的口味。一边吃火锅,一边聊天,一边看看手机微信。在孩子的期盼中,发压岁钱的节目最后压轴上演,大人一般都会先逗一下小孩,问几个问题,甚至问小孩想要多少压岁钱。想方设法营造一种欢乐的气氛,让小孩子高兴。
余干的除夕一天的风俗基本上是这样的,不知道其他地方怎么样。正月初一要到河南去拜年,趁机要好好了解下,我相信,作为中原之地、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的河南,春节习俗一定有自己的特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