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21 石灰煮鸡蛋

作者: 饭小饱 | 来源:发表于2019-11-06 22:01 被阅读0次
    烧窑人(图片来自网络)

    -1-

    大人都干活去了,家里又成了我的天下。

    站在光滑的石头上,我一边招呼神坑侄儿一边蹦跶。那是从河滩上运回来的一块圆饼石,彼时正在我脚下摇晃着,压得滤布里的榨菜吱啦啦直冒青水。

    但我忘了得意不能忘形的古训。

    于是在我又一次跳起时,那块石头跟我开了个玩笑,调皮地往地上滚去。毫无意外,我被跌得七荤八素。

    摸着晕乎乎的脑袋站起来的时候,神坑侄儿正跨进院子,同时一声惊呼。回头一看:糟糕,刚清洗过的菜坛子被滚过去的石头砸了个大洞。准备拿石头出气,真巧,石头也碎成两半了。害怕我妈回家来发现端倪,我俩便搭积木一样把碎片放回去,意图还原。费了半天神儿那碎片就是立不住。无奈之下,只得拿石块轻轻抵住,勉勉强强算是“完美”!

    还是要放办法压住滤布里那一大包榨菜。碎成两半的石块没法挪用了,我顺手从屋角拎起装着鹅卵石的蛇皮袋子就扔了上去。

    正准备故伎重施,像刚才一样爬上去呢。马上发现不对劲了!手里的袋子怎么烫手,还呲呲直冒白烟?

    我俩扭身就跑,还不忘满村喊家里有炸——那几天恰好看过抗片。

    母亲闻声从地里赶了回来,拖着我就往家跑。看到榨菜垛上的蛇皮口袋一下就笑了——那是她刚从石灰窑掏回来的几块广石灰,遇到水不冒烟化成粉才怪。

    只是回头看到我们“堆”好的杰作——泡菜坛子,她的微笑一下就刹了车,然后就是我俩受煎熬的时间……

    -2-

    早些年,河湾处还有一孔石灰窑。

    据说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水库的时候,为解决浩大材料短缺问题,紧急统筹修建的——就地拾取河滩上适火烧窑的卵石,烧制成广石灰肩挑背抬送去工地。在那个完全靠人力搞建设的时代,爷爷曾带着扁担和一双灰篮,成为万千劳工中的一员,干得热火朝天。

    后来水库落成,石灰窑却也保存了下来,专门给附近乡镇的供销社送货,方便邻里。石灰窑近处的村民,近水楼台先得月,有需要随手掏几个用用,白发的烧窑人从来也不会收钱。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白扑扑的石灰,既是文人笔下的坚韧雅韵,也是农民必备的生产物资。

    田里秧水浑浊不清,撒上几把石灰粉可以帮助禾苗返青,同时起到杀灭虫害的作用。

    桑树、果树越冬,修枝后也要自地面“刷白”保暖,那1米左右的白裙子还有反光防冻裂的作用。

    漂白粉用不起,也会兑点石灰水,给猪圈、蚕笼消毒。

    能够用得石灰刷墙的人家真心不多,估计都用石灰浆写标语了。

    平时攒下来的鸡鸭蛋,也可以混点草木灰,自己包成松花蛋。

    只是后来各色建筑材料的兴起,石灰窑上飘起的黑烟越来越少,现在能想起的也只有那时候的趣事。

    -3-

    小时候见多了烧窑人在窑顶支锅做饭,便理所当然认为掏出来的石灰块随时都能散发热量。

    刚进学校那会儿,我跟神坑侄儿去河滩拣了那种灰白的石头装书包里。大冬天的,拿出来捂手,越捂越凉。直到老师搜书包之后发现了真相,我俩才恋恋不舍地扔掉。

    我们这里有句俗语:下雨天挑石灰,费时又费力。讲的便是整块烧制好的广石灰,见不得一丁点水。即便是受潮,石灰块也会很快变成粉末,不方便保管。我们越是了解石灰的来龙去脉,越是感叹它见水就发热的能力。

    于是我有预谋地摸进鸡圈,准备摸两颗鸡蛋带去学校。摸了两下,连鸡粪都没有,气得想转头就走。正好有只母鸡不紧不慢地跳进了鸡窝,我赶紧停下来。整个早上,流氓一样看着热乎乎的鸡蛋从鸡屁股下滚出来。那母鸡傻子一样看我把鸡蛋顺走,还咯咯叫了两声。

    斜挎着书包,上学是不可能的,没准老师都讲两节课了。我赶紧去跟神坑侄儿老地方碰头。那时他的书包仿佛成了百宝箱:搪瓷茶盅、石灰块……目测没有书的。

    三两下把东西摆好,我俩准备见证一下石灰煮鸡蛋的奇迹。

    可惜,没,没水!

    脑洞大开的俩熊孩子怎么能被这么一点事情难倒?脱下裤子,一起开匣放水!

    白烟窜起,还真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我俩赶紧压上了茶盅盖。没过几秒,却听得“砰”的一声,盖子飞出去,炸锅了!

    鸡蛋,当然报废了……

    附:见证土法烧制石灰的一篇文章,虽然不是家乡那口窑,也是满满的回忆。

    河湟百业:西门河滩里的石灰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旧事】21 石灰煮鸡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bd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