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年的数量屈指可数,每一个十年,人都有一次脱胎换骨的机会。总结回顾十年,若能从容坦然的见证自己的成长、实现最初的梦想,实属人生之幸。
我的上一个十年是与《建设银行报》共同度过的,有恋爱蜜月的惊喜幸福,有七年之痒的焦灼退缩,有十年携手的相知相伴,下面就给大家讲一讲我与《建设银行报》的故事……
小豆腐带来大幸运
十几年前我还是一个地市分行网点的小柜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迎来送往、存钱取钱。当时的年轻人能脱颖而出的机会真不多,表现的再积极主动,也就是一个笑的更好看的、数钱数的更快的优秀小柜员。
工作了几年了,网点的基础业务都熟练了,对自己的未来却产生了迷茫,除了三尺柜台,还有哪里可以体现我的价值?
有一天,前辈不经意的一句话点拨了我:“年轻人有精力可以向《建设银行报》投稿。”
我对这句话上心了,通过企业网站查看了好几期的报纸,第一感觉就是高端大气专业,我这个才工作两三年的小柜员,岗位经验不足、业务知识薄弱、文字未经打磨,写出的文章能上报纸么?
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认真总结了服务客户的经验,写了一篇理论研究稿投向了三版。投完后的连续一周,我每天都焦急的看报纸,期待我的文章能见报。连续失望了一周后,也就放弃了,不是专业岗位写的文章怎么可能见报。自我安慰后生活还要勇敢的继续,继续微笑服务,继续拼命数钱,继续怀疑人生。
有一天接到一个自称是《建设银行报》三版编辑的电话,声音温和轻柔,如春风拂面。她还给我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说我的文章只要更新一些数据就可以刊登。激动之心溢于言表,我连连道谢。过了几天,我的名字真的在报纸上出现。虽然是一个不到千字的小豆腐块,但是对于一个入行不到三年的年轻柜员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和鼓励。
我感到自己的前途有了光,最基层一线的思想和声音能通过一张报纸传递到全行,我觉得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很有价值,热情和斗志又被重新点燃。
这篇小豆腐块带给我的惊喜并未结束,幸运女神接二连三来敲门。在当时的二级分行主动写作还能上稿的实属凤毛麟角,分行领导知道我有写的意愿和能力,就不断的给我提供写作、演讲的平台,让我大胆尝试。尝试的多了,能力也提高了,自信也增强了。在省分行组织的一次全省演讲比赛中,我拔得头筹被选到党委宣传部从事《建设银行报》宣传。《建设银行报》从业余爱好变成了我的本职工作,我的职业生涯由一篇小豆腐块开始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入职第一天,部门领导就安排我看《建设银行报》,我每天的工作除了一些杂事,就是看报。25岁的年轻人,一份报纸一杯茶就是一天。
我也试着写过一些消息稿,但是并非专科出身,连文章的基本结构都不懂,被老同志批改的七零八落、触目惊心,内心不服也无能为力。
老同志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可谓新闻宣传黄埔军校的天之骄子,连续多年《建行报》优秀通讯员,她写的文章又快又好。我非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训练,文字水平起点低,能做出成绩么?我开始从质疑自己能力不足到怀疑领导的所托非人。
毕竟是工作,全情投入是对工作的基本尊重,我还是硬着头皮跟着老同志学习,期间上了几篇小稿件,也参与了几篇综合性大稿的写作。但对写作还是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因为有老同志在前面冲锋陷阵,我就索性躲在舒适区得过且过。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欠下的终会有一天要还的。没过几年,老同志功成身退,我作为“徒弟”虽然不争气但责无旁贷要顶上。这些年虽然多多少少学了几招,打个下手、敲个边鼓还勉强凑合,如今要单枪匹马、独当一面真有一种赶鸭子上架、力不从心之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些年我的成长太慢,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进步的慢等于退步,因为大家都在用奔跑的姿态前行,用决战的状态实干。
既然逃不掉就勇敢面对,人之所以会恐惧是因为能力不足,当能力强于问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痛定思痛,把舒适区的玻璃房砸碎,把自己推向无后路的悬崖,要就练就翅膀飞过去,否则失足摔下去也怨不得他人。
我报名网络社群写作学习班,买了大量的写作书籍研读、一期一期、一篇一篇的《建行报》优质稿件拆解,空杯心态从零开始学写作,用环境的力量约束行为,用正能量浸润内心,向编辑求教取经,结合刻意练习,终于有点小成绩。上稿数量和质量都提升了,去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脚下有泥落笔有神
成长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瓶颈总会不期而遇,只有找到方法奋力突破瓶颈才有机会迎来“第二发展曲线”。
常规的消息、通讯稿件掌握了写作技巧都不难,但是随着报纸倡导新金融新文风,要求内容更接地气,文字更简练凝实,故事更能引发共鸣,新闻实效性要求也更高。坐在办公室等着基层行通讯员报送基础素材,再在基础素材上修改补充的这种闭门造车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文风的要求了。一方面基层行自身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采访,内容不全面,重点不突出;另一方面部分基层行的视角偏向于业务数据和成效,忽略其中的故事和情感。
好声音在基层,好故事在路上,好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讲好故事就应当深入一线,接地气,心贴着大地和民众行走。必须走出去,我们就是分行的记者,哪里有新闻我们就到哪里去。
这一年,我去了景德镇陶溪川,定下挖掘好故事的一个目标,多次往返景德镇和南昌两地,采访了三组创业者,花了四个多小时进行采访,整理出来五万多字的语音采访文字,最后写了三篇“我和建行在一起”的新闻故事。
采访的过程中我多次被震撼,其中一位创业者告诉我,疫情期间举国“战疫”,觉得自己太微不足道了,毫无指望只能坐等破产,没想到有了建行的贷款,表示国家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是一剂强心针,让他们重燃了希望。
陶艺大师告诉我,他一心只想创作更多好的作品,平时不投资不理财,结果等到要装修店面的时候就捉襟见肘了,幸好有建行贴心服务,帮他帮到了点子上。
在采写普惠金融方面的稿件时,我采访了万方圆米粉店的老板,他告诉我,当时他把仓库里的食材免费送给医院后,就准备关门回乡下,没想到建行给他打电话要给他贷款支持。他起初认为一定是骗子,大银行是不可能给他们这么小的餐饮店服务的。后来建行不但给他了支持,还帮助他从2家门店扩展到如今200多家门店。如今他在共青城开了万方圆大学,给年轻创业者培训拌粉技术、传播瓦罐汤非物质文化遗产,反哺社会。
我还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户、致富带头人面对面采访,听他们亲自讲述创业故事。现场观看农田、大棚、厂房、生产线,亲身体验后会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凝聚成一种冲动,在脑海中翻滚、在胸臆间奔腾,最终成为我写作稿件的灵魂和温度。
走基层接地气,是宣传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和作风。走基层只是接地气的前提,但并不表明能接通地气。最为关键在于下基层后真正深入进去,扎扎实实开展调研采访,不仅让自己置身基层,还要把自己的一颗心也放到基层。和对方共情了,也就增添了直面基层、实事求是做新闻的勇气,才能写出既面向基层,又超越基层的好稿子。
今年我告别了任职十年的党委宣传部宣传员,以综合性支行管理岗新的身份开启我与《建设银行报》的下一个十年之约。
中年换岗,从后台到前台,需要一定的勇气,但这是我用智慧和力量践行新金融行动,从基层汲取养分成就自己的最好机会。
正如董事长所说,金融既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份服务社会的美好事业。在践行新金融中我们也在淬炼自己、成就自己。
人生没有失败,不是得到就是学到,最大的失败莫过于不参与。下一个十年,我与《建设银行报》携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