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花之音韵摄影散文
手工织布的七十年代

手工织布的七十年代

作者: wysw | 来源:发表于2019-06-09 12:42 被阅读320次
    手工织布的七十年代

    记得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平常看到的奶奶,都是白天去地里干活,晚上回到家,不是织布,就是纺线。

    手工织布的七十年代

    若想织出美丽的棉布,需要很多道工序。

    首先,把收获的棉花弹成棉絮,接着再把棉絮在木板上搓成一根根的长条,接着用纺车纺成细线,用面糊刷线,以防止线过于柔软,再加以染色,最后才可以上织机。当然,在当初的年代,没有化工原料的参与,没有自动化机械的辅助,多道工序都由纯手工完成,原料一般都是纯天然的。所以多道工序下来,也是比较劳累的。

    手工织布的七十年代

    记忆中,奶奶手把手教我纺线。一点经验没有的我,右手拼着命攥着纺车的把子,左手就不知所措了。干这个活必须两手并用,相互的配合,相互协调。但我总是拿捏不住那个力度。车轮过快了,纺出的线就很粗,或根本拉不出线来。车轮如果过慢,线就会不瓷实,并且又太细。如果忽快忽慢,纺出的线那就是一块粗一块细,既不结实又不美观,织出来的布,也就可想而知了。奶奶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给我讲解。记得她曾经跟我说过:"纺线需要悠着一点劲儿,静下心来,不紧不慢"如今想来,这或许就是“活在当下”吧。或许她们正是从这些长期辛勤的劳作中,历练了自己,汲取了生活的经验,才成就了她们过强的定力。

    手工织布的七十年代

    我在村里辈分非常小,一出门,见到的女人,几乎都叫奶奶老奶奶。男人一般就是称呼爷爷或者老爷爷。那些年龄比较大的奶奶们大都踮着小脚,走路一颤一颤的。那尖尖的脚丫,叫她三寸金莲真的也不为过。当时在生产队里,由于他们行走不是太方便,只能在大队的场里,剥剥玉米,捡捡豆子。但我的奶奶,年龄稍小几岁,在她小时候,正赶上放脚,所以奶奶的脚就比较大。农活和家务都不受太大的影响。

    手工织布的七十年代

    大队的领导就安排这些大脚的奶奶们去地里拧水车浇菜,或拿榔头去地里砸坷垃。白天干一天的活,晚上回到家,再织布纺线,做家务,直到现在,我才能感受到她们的那份劳累和辛苦。

    手工织布的七十年代

    我的奶奶织出的老粗布,不外乎几个花型。其中有方格的,也有条纹的,或者单色的,再就是纯白色的。看上去美观平整,用起来舒适柔软。小时候,只要一躺在奶奶亲手织成的花布上,感到既心安又温暖。

    手工织布的七十年代

    在七十年代,村里拥有好多台织布机。一般都是奶奶辈的才会操作。

    手工织布的七十年代

    我家里当初就有一台比较旧的织布机。在当时我的眼里,总觉得它很高很大很宽,喜欢站在织机旁看奶奶织布。听那机杼规律的声响,仿佛听着一首节奏欢快的歌曲,看奶奶手中快速来回传递那被磨的亮光光的梭,很新奇。

    手工织布的七十年代

    一直到后来,经济条件改善了,大家都到集市上买现成的布,这台织机就慢慢的被人遗忘了,把它丢在一个柴堆里。那些大人们虽然对于它无人问津,但我们小孩却常常想到它,因为在当初的织机上挂了很长的一串铜钱,我们当时踢的毽子,正好用上两个铜钱,叠起来,再绑上彩色的羽毛做成的。

    手工织布的七十年代

    寒来暑往的几十年已经过去,世界变化成了一种新的模样。七十年代手工织布的岁月,只能停留在了不变的记忆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手工织布的七十年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og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