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之太平军北伐

作者: zhixingheyi | 来源:发表于2019-06-30 09:01 被阅读2次

"既都金陵,欲图河北"。

公元1853年,东王杨秀清“遣伪丞相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曾立昌率众东下”

洪秀全又诏之曰:“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糜时日。”

殊不知,这样的战略方针,不仅打不下北京,而且害了数万太平军精锐。

“二月,林凤祥等陷镇江、扬州,令吴如孝等留守,分据浦口、瓜洲诸隘。”

北伐军统领林凤祥先克扬州,“率三十六军北窜,分扰滁州,踞临淮关,陷凤阳府。”

"杨秀清遣伪丞相吉文元由浦口窜亳州,偕林凤祥陷永城,犯开封。"

"凤祥等自汜水败退,犯郑州、荥阳。六月,围怀庆,以地道攻城,不克。"

"八月,凤祥窜山西,陷平阳,直抵洪洞;窜直隶,踞临洺关,扰至深州。"

太平军长驱直入,当年八月即兵临直隶省。

到达直隶境内之后,北伐军并没有进行根据地建设,后方补给也因过长的战线被切断。战略上逐渐陷入被动。

恰在此时,这一年冬天,北方提前江雪,南方的太平军战士,几乎完全不适应,战斗力严重削弱。

毫无后方依靠的北伐军,屡次陷入清军的包围。战场主动权已经失去。

公元1854年,“参赞大臣僧格林沁攻克独流寇巢,静海寇复窜踞阜城。僧格林沁攻毁堆村、连村、林家场三处寇垒,擒杀伪指挥、监军以下一百馀人,悉遁入城。”

公元1855年“踞阜城者即於是日全股南窜入连镇。僧格林沁及胜保会军合剿破之,诛林凤祥;“

“复破之高唐州冯官屯,生擒李开芳,磔之京市。河北肃清,是后不复北犯,我军遂无后顾忧。”

北伐军深入京畿后,已成孤军,逐渐陷入重围,最后被各个击破。

历时两年的北伐,最终以全军覆灭告终。

南方太平军并没有积极策应北伐的战略行动,没有占领苏、豫、鲁,以作为后方。北伐军很快成为孤军,陷入包围。

北伐战略一开始就出现偏差“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糜时日”,没有进行根据地建设,清廷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北京城岂能轻易被克,一旦陷入持久战,没有后援的太平军就被拖垮,自身难保。

早在北伐之初,太平军杰出军事领袖罗大纲便有先见之明,“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至皖、豫一出。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湘、楚;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以徐、扬席卷山左,再出山右,会猎燕都。若悬军深入,犯险无后援,必败之道也。”

“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

相关文章

  • 《清史稿》之太平军北伐

    "既都金陵,欲图河北"。 公元1853年,东王杨秀清“遣伪丞相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曾立昌率众东下” 洪秀全又诏...

  • 《清史稿》之太平军西征

    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开始西征。 杨秀清"遣伪豫王胡以晃陷安庆,又遣伪丞相赖汉英、石祥祯攻九江、湖口,进围南昌。" ...

  • 清末大溃败中的胜保

    胜保,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后入江北大营,截击太平军北伐。同年,授钦差大臣,跟太平军李开芳,林凤祥部交战...

  • 鸦片战争丨火烧圆明园1-3

    第三回 火烧圆明园 叶名琛不食异乡粟 张鸣凤处死马神甫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北伐一路打到天津。...

  • 诸葛亮,岳飞,太平军北伐为何都失败

    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的建立都是由北往南,而由南往北的大多以失败告终,但也并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比如朱元璋建立明...

  • 第二个屯垦局

    应为太平军的北伐北京将近有三十万人逃离北京尤其是那些绿营八旗的逃兵人数急剧增长!虽然僧格林沁已经把天平军包围在高唐...

  • 【读史】

    太平军北伐失败后,林凤祥、李开芳为蒙古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所擒。彼时林凤祥已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僧格林沁趁他尚未断气...

  • 《清史稿》之隆科多

    隆科多的祖上是佟养正,努尔哈赤的从龙功臣。佟养正是女真人还是汉人,《清史稿》记载不详,“先世本满洲,居佟佳,以地为...

  • 《清史稿》之林则徐

    林则徐不仅在近、当代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民族英雄,而且《清史稿》也对其大加赞赏。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

  • 《清史稿》之施琅

    明清易代之际,台湾抗清斗争最为持久,施琅最后收服了台湾。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史稿》之太平军北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pv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