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汉服资源站子非鱼·科普汉服吧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作者: 广西民族大学子非鱼汉服社 | 来源:发表于2018-04-18 17:17 被阅读10次

          洋洋暮春,厥日除己,尊卑烟鹜,惟女与士。自求百福,在洛之涘。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使民结绳以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海报 | 唐丹岚
    中国华服日

          为弘扬传统文化之美,共青团中央与B站携手发起“中国华服日”,于今年三月三在西安曲江新区举办。共青团中央官方发布:中国华服日来袭,新时代,新华服,新青年。

          相关人士认为,举办中国华服日有助坚定华夏子孙传承传统服饰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信心。而唯有让年轻人发自真心的热爱与主动传播,才能将中华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图源 共青团中央
    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中原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的说法。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亲父盘古大帝诞辰日,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三月三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还是广西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汉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世界这么大,只有广西放长假!听,我们广西人回家唱山歌了~子非鱼三月三单曲已上线(au291847)。

    三月三民俗(多民族)

    · 汉族(参见下文“上巳节民俗”)

    · 壮族

          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三月三也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广西三月三不仅是歌节,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县的壮族同胞各家各户都举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扫墓。所谓扫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集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坟墓。桂西南壮语称扫墓为“参坟”,或“碑坟”。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 侗族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 布依族

          布依族于三月三扫寨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具初三会天,不动上砂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三月三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贵州望漠县布依族传说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此日有条狗请客的习俗。

          云南罗平八达河的布依族则是唱山歌、比赛划竹排、打水枪。有的人家还给孩子做花糯米饭分送到边和寨旁;有的则用小花布口袋装上鸡蛋和各类食品,供玩耍和参加比赛活动的青少年吃。罗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三天中,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

    · 瑶族

          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守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服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为了记念民族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位记念盘古的日子,取名为“干巴节”(以及“三月三”),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传到今天。过去三月三时,瑶族人民放下手中的农活集体休息一天,以祭奠盘古,即妇女们休息做针线活、男人们读经书、喝酒、娱乐、姑娘和小伙子们却相约到寨子边的荒山上、纵林里对歌、谈情说爱、玩耍。

    · 土族

          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的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 土家族

          三月三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三月三,踏沙滩,拾螺忙。

    · 黎族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三月三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春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 畲族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每到三月三,畲族百姓都欢度“乌饭节”,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还会聚集在一起盘歌、跳舞。

    ·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而今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海报 | 唐丹岚

          此节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一般多认为当前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

    上巳节民俗

    · 祓禊、修禊、畔浴

          祓禊,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尤其露天温泉池。上古时是在水边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人们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沐浴成为了上巳节的重要内容。

    畔浴

          应劭《风俗通义》云:“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云南初春流传的洗脚大会,即为古代祓禊遗风。

    · 祭祀高禖(祈求生育)

          在古时,上巳节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事实上,远古时期一些裸体的妇女像有着非常发达的大腿和胸部,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肚子,这是生殖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还与婴儿连在一起。

    高禖庙

          辽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后来高禖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河南淮阳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权制下的高禖神。同时还出现了性具崇拜,先女阴后男根崇拜。起初上巳节是一个巫教活动,通过祭高禖、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现今日本还保留妇女集体去求生育的仪式。

    · 盘古山朝圣(盘古庙会)

          世传盘古氏九月初九圣诞,三月初三升天。于是在每年阳春三月花开农闲时,行起庙会,以念盘古开天之功善。2005年12月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河南省泌阳县为“中国盘古圣地”。

    盘古

    ·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三月三,生轩辕。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华夏炎黄子孙于农历“三月三”在河南省新郑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自2006年开始,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08年国务院确定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编号480Ⅹ-32)。

    黄帝像

    · 女儿节

          古代少女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即及笄礼。

    及笄礼―初加

    · 上巳春嬉

          女孩子们一般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杜甫诗《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出镜 | 广西南宁同袍

    · 临水浮卵

          临水浮卵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也是曲水流觞的前身。

    ·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亦称之为“流杯曲水之饮”。所谓“流杯”,也称“流觞”,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水一般则要弯曲才行。《荆楚岁时记》载:“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

    曲水流觞

          值得一提的是,曲水流觞的风景要很雅,除了初期在自然的水边外,混合着自然的美景,魏晋以来由于文人文化的兴起,贵族多在优雅的庭院,庄严的宅院里,假亭山石,人工弯弯的曲水。人们整齐的正座于草上席塌,好一点的摆上屏风,还有持扇的侍从,设有香炉等。喝水后还有写诗,应人相对。

    · 临水饮宴(曲水宴)

          流觞时,水边设席障,茶具与花,进行宴饮,吟诗作赋,乃风雅之举。它和曲水流觞都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此风在唐尤甚,至宋以后则渐无闻。

    壶僧《临水吃茶自清闲》

    · 射雁司蚕

          上巳节期间还进行一种弋射活动,即利用一种带丝线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即索丝而取雁。这种雁与其说是猎物,莫如说是送礼的最好赠品。南方劳动妇女则开始育蚕,采桑喂蚕。

    射雁

    · 插荠菜花

          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携酒饮于水滨,以禊祓不祥。妇女小孩,头插荠菜花,俗谓可免一岁头晕之病。

    荠菜花

    · 互赠香草

          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 赏桃花

          三月三时值北方桃杏开花,正宜载酒雅集,赏花游玩,赋诗作对。

    出镜 | 唐丹岚

    · 郊外游春

          上巳节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并以芍药定情,也算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 三月会

          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 逛庙会

          在河南、江苏有三月三逛庙会的习俗,每逢三月三,各种小商贩就会在街上摆起摊位,一眼望去就像是一条长龙,这也是全年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各地在三月三有逛仙女庙拜仙女和拜西王母的活动。老北京时有拜祭王母娘娘的蟠桃宫庙会。(蟠桃宫,坐落于东花儿市大街北,东便门内大通桥迤南,为羽士之祠观。)

    · 护城河开闸放水

          旧时京城一些人游蟠桃宫庙会,并不仅仅只在庙会本身,仅在于它附近特殊的景观。蟠桃宫门前的护城河紧连着通惠河和北运河,元明清时水波荡漾、两岸垂柳成行,漕运粮船和游船画舫往来穿梭,是旧时京城人们踏青观景旅游胜地,当三月三上巳节举办蟠桃宫庙会时,通惠河的二闸开闸以蓄水势,京东一带的游人多爱乘画船而至,上岸登高观景拜神,并在此游逛,此情景曾是旧时京城东便门标志性景观——东便游船。

    传统节食

    · 发糕

          莲花发糕是南宁人拜祖祭祀必不可少的的特色食品,有焦黄、泥黄、雪白三色,焦黄色发糕是最传统地道的做法,后两种是随着市场的发展,顾客口味的差异化而演变出的新品种。每逢“三月三”,南宁人都会准备一些发糕拜祖祭祀。发糕口感松软香甜,老少皆宜。

    · 壮粽

      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在“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壮家粽子起源于宋代,叫“风莫”。它是一种特大的粽粑。大年夜,姑娘们便把煮熟的“风莫”从铁锅里捞出来,以备正月食用。正月十五,出嫁姑娘都要回娘家吃风莫饭,父母打开风莫,分给全家人。儿女须将风莫吃完,以示孝敬父母,祈求父母高寿。

    · 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的传统美食。

    五色糯米饭

    · 水油堆

      柳江的水油堆,是壮家特色小吃之一。在柳江的一些老街或者学校附近,经常可以看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仅凭着一个锅头,一堆炭火,一瓶油,一盆面粉,一碗芝麻,转瞬之间,白面在油锅里上下翻腾,白进黄出,一股浓浓的香味在街道上空弥漫,久久不散。水油堆一般在圩日时现做现卖,软软的水油堆,夹一个放进碗里,再淋上红糖水,咬一口,又软又糯,又甜又香。

    · 鸡屎藤面

      三月三吃鸡屎藤面,是广西北海的一种传统习俗。鸡屎藤面是选用刚采摘下来的新鲜的鸡屎藤叶子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除了面,还有鸡屎藤糍粑。

    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 乌米饭

      乌米饭驱邪扶正,健身暖胃,加上独有的枫香味、乌黑油亮的颜色,再配以炒香并捣碎了的花生米及腊肠等配料一起蒸煮,吃起来味道相当美味,是一道深受人们青睐的传统美食。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梧州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 荠菜煮鸡蛋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也与壮族三月三碰蛋的习俗有关。

    · 春饼

      三月初三吃“春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春饼卷小葱吃。

    · 蒿子粑粑

          做蒿子粑粑的蒿子,是青蒿的俗名,又名香蒿、花蒿,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能食用的野生天然植物。春天,轻风和煦、万物复苏。据医书介绍,蒿子有清热、泻火、利湿、解暑、平肝、安神等功效,可祛病健身。

          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

    · 艾叶粑

          艾叶粑,是一道传统的汉族小吃,一般在清明节、寒食节食用。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故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之节食。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艾叶粑是把清洗好的艾叶用水煮后磨碎,加糯米粉揉成面团,放入芝麻花生等馅料,包成一个粑粑,艾叶粑散发出艾叶的香味。也可将采摘回来的艾叶洗净,煮过以后剁碎,与糯米粉、黄糖混合后舂匀,捏成一个个墨绿色的扁圆形糍粑。最后用芭蕉叶垫底,放进蒸笼蒸熟,即成软绵香甜的艾糍,艾糍里面的馅可咸可甜。

    · 水菊粑

          在安庆太湖县、潜山一带,有吃水菊粑的习俗。水菊又名鼠曲草,清明菜、寒食菜、粑菜,四五月开细小的头状花。在我国的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各省的原野、田坎、路旁均有生长。春季可以采摘嫩茎叶洗净,拌入糯米面中,蒸熟或者油炸食用,西南各省称作“清明粑”。

    · 薄饼

          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海报:唐丹岚

    文案整理:西北十九

    出镜:纯奈、邓惠丹、唐丹岚,以及广西南宁同袍

    相关文章

      本文标题: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av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