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是人,那是什么?孔子是仁。仁是什么?仁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二是二,仁是仁。仁就是孔子的境界,孔子之所以被奉为万世师表,就是因为他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仁是一个至高的境界,孔子生前总是自谦自己并没有成仁,所以仁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世俗道德范畴。两个人就代表主观和客观,主观和客观的合一就是仁。人们活在主观和客观的分别之中,并且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从没想过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迷惑。这样一个迷惑造成了人心的分裂,于是整个世界也就以四分五裂的形态显现。
孔子与释迦牟尼降生时间相差十四年,两个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一个提出成仁,一个提出成佛,其实都是一个相同的境界,就是名字不同而已。把一个仁字琢磨透,那就成佛了。一个仁字就暗藏着禅的秘密,可谓一字之师。仁是对观念的革命,消灭主客观的思维态势,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立刻进入无对待的状态,这就是仁。不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提问就是一个主客观的状态,不可能在迷惑的状态中打转然后能走出迷惑的状态。仁就是消除一切对立的矛盾,并不是采取现实的行动,而是在一切不同的现象中,在一切的矛盾中,看到内在的同一性。不要去阻止什么,压抑什么,把一切的执着都放下,任凭一切自由的流动,这样就不会造成内在的冲突,就能感受到万有的同源,那样就从二回到了一,天下归一就是仁。
上德不德,世俗的道德观念最能阻碍境界的升华,内在必须彻底解放,不能有权威有是非的存在,那样才会流通,大道就是一条大河。一个人在仁的境界里,就不在人心里。人心就是充满了痛苦的,因为那是迷惑的产物。这是人类的传统造成了这样可悲的结果,因为世上几乎都是迷惑的人,所以一个新生命降临了,很快就会陷入迷惑。并不是说觉悟就有那么难,而是迷惑的力量过于强大。汉字是神奇的,仁字的造字法就把仁的意境勾勒出来了。不必在意妄念的生灭,不必恪守什么,不形成任何纠结,允许喜怒哀乐尽情演绎,不要企图进入什么境界,让一切自然发生。那流通不绝的,川流不息的,就是生命的本真。这是遍在,遍有,在最阴暗的角落也有着最大的自由。
像林清玄那样追求光明,追求美好的人是不能悟道的。为什么说仁者无敌?因为在仁者的心中,一切都是平等,杀人放火与建桥修路是平等的,杀人放火者枪毙,建桥修路者表彰,这只是表象,你不能被表象迷惑。不要追求觉悟,那样你才会悟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