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手擀面

作者: 路不遥 | 来源:发表于2022-03-09 10:58 被阅读0次

题记:母亲也许是这世界上最会种植乡愁的人了。她把乡愁深深种植在子女的味蕾深处。无论走多远,吃过什么样的珍馐美馔,它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间,唤醒远方的游子,回到最初那个炊烟袅袅有着妈妈味道的地方。

也许是生于北方的原因,我对面食的喜爱,就仿佛从骨子里长出来的一样,特别是母亲的手擀面。

记得小时候还是农业合作社的时候,家里特别穷,分来的口粮往往难以满足全家一年的需要,于是母亲就在田坎坡地上种满南瓜、红薯。老南瓜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可以存放大半年。红薯存放在地窖里,也可以吃上大半年。就这样合着分来的麦子、玉米,勉强保证全家一年不饿肚子。那个时候有吃的就很满足了,更别奢求白面馒头了。

母亲爱惜粮食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收割的季节,她就仿佛变成了粮食探测雷达。走在路上,路边草丛中不太显眼的一棵麦穗她都能敏锐发现,捡起来塞进兜里。就这样积少成多,每年收割后从田间地头、路上捡来的粮食也可以有几斗,极大地弥补了全家粮食不足的问题。小麦经过磨面机加工,就成了北方人日常离不开的面粉了。磨面的时候,母亲会反反复复多磨几次,直到磨坊的主人不耐烦了,才脸上堆满不好意思的笑,嘴里说着些麻烦了的话。一百斤的麦子,最后只留下两三斤的麸子,每一粒麦子里的粉都要被磨出来,甚至麦粒的皮也希望尽可能磨细一些拿来食用。磨面中不同阶段磨出的面粉会有差异,刚出的面粉稍微发黑,中间的面粉最好,又细又白,及至末尾,面粉里夹杂进了麦麸,明显变黑,我们叫它黑面。母亲会分类把面粉装到面袋里。中部的白面,要留一部分过年过节或者来了亲戚的时候招待客人用,平时是舍不得拿来吃的。然后把开始的和中部的白面搅匀了装在一起,计算着供全家日常用。最后的黑面,虽然看起来不好看,口感也比较差,但用它做出来的一种美食,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母亲会直接把黑面用面盆装了,当天回家就做用,她说这种美食就是要用现磨的黑面来做才好吃。至于麸子,留作猪、牛、羊、鸡的饲料,等养大了,生崽或者下蛋、挤奶,用来换钱贴补家用。

这种用黑面做成的美食就是黑面面片,是那个艰难的岁月里我记忆中难得的美食了。每每做黑面面片,最高兴的就数我们这些孩子了。我烧火,哥哥择菜,弟弟则牵着爸爸做的木头车玩具在门廊玩耍,时不时跑来站在门口,看看饭做好了没有。新磨的黑面带着当年收获麦子最新鲜的香味,在母亲的手下变成一个面团,然后拿起擀面杖,在来来回回俯仰之间,面团就变成了一张薄薄的面皮,刀起刀落间,面皮变成一块块六厘米见方的面片。水开入锅,立刻屋内面香四溢。刚从地里采来的蒜苗,切碎,放点油在锅里炒一下,拌在用漏勺捞出的面片上,加上佐料,再调上一勺油泼辣子,搅拌均匀,鲜嫩蒜苗的香味和新鲜的麦香充分融合,刺激着每一个味蕾,口水不自觉溢满口中。在我的记忆中,黑面面片只有在每年麦收之后,用新收的小麦磨成面粉时留下的黑面做出来的才最好吃。新磨的黑面做成的面片,配上鲜嫩的炒蒜苗,堪称绝配了。低矮的厦房里,充满烟火气的画面,连同黑面面片的香味,成为我童年难以磨灭的记忆。

母亲手擀面的手艺堪称一绝。母亲曾经骄傲地给我说,虽然奶奶对她百般挑剔,唯有手擀面,奶奶从来没有挑起过。村里人也都对母亲的手擀面赞誉有加。谁家取媳妇了,老人过大寿了,都会请母亲去做手擀面。因为母亲做的手擀面,粗细均匀,又薄又长,而且久煮不化,吃起来既软和又有嚼劲,是取媳妇过大寿最好的彩头。

做手擀面彷佛是长在母亲身上的技能,每一步都烂熟胸中。用面碗量出全家人一餐的面粉用量,倒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放少许碱,然后一只手端起盛有水的碗,徐徐向面粉里加水,另一只手五指张开,快速地搅拌,直到把面盆里的面粉搅成面絮状。母亲的手仿佛按了传感器一样,能敏锐地感觉到面絮吸水的程度。感觉水差不多了,然后停止加水,开始用力地把面絮挤压在一起。面絮在母亲用力的揉搓下慢慢结合成团,直到所有的面絮都粘合在一起,母亲就会用一块湿抹布盖在面团上,让面团醒一会。醒面的时间大概十几二十分钟。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去准备臊子。和现在经常用肉做臊子不同,那时的臊子大多是用蔬菜做成的,萝卜、白菜、土豆是最普遍的了,还有当天买来的豆腐,如果加上些泡发的干木耳、干黄花就更有一番风味了。各种蔬菜洗净切碎,盛在盆中。这个时候,面团醒的也差不多了。母亲把面团从面盆里拿出来,放在案板上,开始又一轮的揉面。面团明显非常硬,母亲这个时候就会用手从碗里剩余的水蘸取一些,轻轻撒在压扁的面团上,然后一只手压住面团,另一只手捏起面团的边缘,向面团的中央反复揉,边揉边用手蘸水撒在面团上,如此反复,直到感觉软硬适中才停止。经过反复揉过的面团明显非常有韧性和弹性,面团表面非常光洁,阳光照在上面,散发着柔和的白光。母亲会再次用湿抹布把面团盖起来,二次进行醒面。利用二次醒面的时间,母亲利索地炒好了臊子。臊子炒好,二次醒面也差不多了。母亲拿出一根一米多长的擀面杖,开始擀面。醒好的面团韧性十足,看着擀开了,一收擀面杖就又会缩回来,母亲明显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把面团擀开。撒上一些玉米面,把面团卷在擀面杖上,边擀边转,母亲一会儿就有些气喘了,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小的汗珠。每擀一次,擀面杖和案板相撞发出清脆的“梆梆梆”的声响,此时的母亲就像一个艺术大师在精心完成一件艺术作品一样,齐耳的短发在俯仰间来回晃动。不一会儿,面皮铺满了案板。母亲抬起手,用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然后拿起面皮的一个边,感受一下面皮的薄厚,看看面皮是否薄厚均匀。然后再继续擀。一米宽两米长的案板,大大的面皮,一半在案板上,一半吊在案板下。面皮很薄,彷佛能透出案板下的东西。薄如蝉翼的面皮,不由使人担心吊在案板下的面皮会断掉。母亲收起擀面杖,在案板上的面皮上撒上玉米面粉,然后拎起吊在案板下的面皮边缘,轻轻一提,大圆面皮被折叠成一个半圆,然后再撒上一层玉米面粉,再次对折。接下来就是最考技术的犁面了。群众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智慧简直是太形象了,此时的菜刀彷佛变成了犁铧,面皮变成了土地。母亲把擀面杖轻轻放在面皮的边缘,左手四指微微弯曲,轻轻按在擀面杖上,右手握紧菜刀,贴着擀面杖轻快地来回拉动,左手捻动擀面杖,每捻动一次的距离仿佛计算好了一样,都是五毫米左右,保证每一根面条的宽度一样。犁好的面条用手拎起,在案板上轻掸,既能让折叠弯曲的部位舒展,又能让多余的玉米面粉脱落,这样煮起来才不会糊汤。面条被整齐放在案板上,仿佛少女长长的秀发。水开下锅,轻轻用筷子打散,盖上锅盖,大火烧开即可。面用筷子捞起,长长的面条冒着浓浓的热气,马上放进冷水里冷却,这样的手擀面才不粘、清爽。凉好的面挑到大海碗里,浇上刚才炒好的臊子,盐、酱油、醋,简单的调料按照喜好加入,油泼辣子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它让那个艰辛岁月的生活火热了起来。搅拌均匀,一碗美味的手擀臊子面就可以大快朵颐了。现在每每回老家,进门的第一顿饭必然是母亲的手感臊子面,总有着在外面吃不出来的美味在里面。

我一直在想,母亲手擀面好吃的奥秘到底在哪里?我想,大概是对那一方土地无私馈赠的感恩,对每一粒粮食的充分尊重,还有对充满艰辛但又火热的生活的美好憧憬,更有对家人浓浓的爱。

相关文章

  • 手擀面

    手擀面 母亲...

  • 母亲的手擀捞面

    母亲的手擀捞面 特别想念母亲的手擀捞面,真想再回到从前,再吃一回母亲的手擀捞面。 小时候,逢到收麦季节,天天又热又...

  • 母亲的手擀面

    我们老家的主食是小麦。小时候,几乎每天都会吃一顿手擀面。 那时,家里人口多,爷爷、父亲、母亲、两个叔叔,再加上我们...

  • 母亲的手擀面

    “妈,那我明天回家。” “好,妈给你擀面吃。” 挂了电话,想想有半个月没回家,还真想母亲做的手擀面了。母亲知道我喜...

  • 母亲的手擀面

    小时候,面条没有现成的,要吃,都得现和面现擀。农村的晚饭,最简洁的做法就是手擀面,用母...

  • 母亲的手擀面

    好久没吃面条了,成小末下班后独自一人来到街边的家常面馆,面馆生意很火,人很多。他叫了一碗茄汁手擀面,找了个位...

  • 母亲的手擀面

    去年十月一回家,老妈出去打工了,回到家只剩下老爸在锅台边上转悠,正在乐呵的给我做我做菜。 老爸望着一桌子的菜,无奈...

  • 母亲的手擀面

    文/蒙山樵夫 因单位有任务,在外封闭工作了三天。由于天热,由于紧张,肠胃就抗议了。妻说...

  • 母亲的手擀面

    母亲的手擀面 文/如 溪 我出生的那个年代...

  • 母亲的手擀面

    八十年代初,那时我上高中,日子很清苦,伙食很差。每次回到家,母亲就给我做一顿可口的手擀面,那种香美味道,至今让我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母亲的手擀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ht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