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Lucky会员组国学经典风语阁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3-01-26 10:13 被阅读0次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立春意味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个新的希望即将到来。

    然而,对于一个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的南宋王朝而言,它的春来并没有到来。

    虽然彼时距靖康之耻已经过去60多年,可被金兵侵占的领土犹未收复,依旧难回昔日的国都开封。

    宋孝宗赵昚即位后,也曾力图改革朝政,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这一系列策略让心系抗金大业的辛弃疾等,看到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就如春天来了一样心生欢喜和雀跃。

    正如辛弃疾在他的词中所企盼和感叹的:“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但是,时间到了淳熙十四年,当赵构卒于临安行宫后,这仅有的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因为,彼时的赵昚已经不复当初即位时的锐气。

    赵构刚刚离世,赵奢就下令皇太子赵惇“参决国事”,无能为力的他已经为自己找好了退路,准备效法他老爹传位于太子了。

    所以,在赵构离世两个月后的春节又逢立春这日,辛弃疾发出了“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的深沉感慨。

    所谓的“花期”,或许就是作者期望南宋朝廷对于金国的政策。

    主和派的太上皇赵构已死,这对于恢复大计,或许正是一个转机,如果新皇帝能够改变偏安东南的政策,那么抗金的“春天”或许便要来了。

    可惜,这位新皇帝似乎有点迟疑不定,所以,这样的“花期”是难以预料的。

    那么,政治上的愁苦之情,自然而然地便会流露在自然环境中了!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年)。

    当年正月初一恰逢立春之日,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

    尤其是辛家的少男少女们天真浪漫,兴高采烈,欢呼新春的到来。

    但是,这样的节日场景,对于长期削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力主抗金的辛弃疾满腔的忧国之情。

    这一年他已四十九岁,算起来他渡江归宋已经二十七个年头了,离被劾离官闲居也已五年余。

    南归二十七年来,辛弃疾无时不盼望恢复大业成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

    此时的他,虽罢职闲退,却须臾不忘国事,为收复失地、祖国统一大业忧心如焚,因而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

    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这也是辛词善于以比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宋•辛弃疾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作。

    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词上片的意思是,新的一年来临,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

    我不是不喜欢春天,而是那种生活早已成为的遥远回忆,往日也曾为了花期而常把春天怨恨。

    整整:人名,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词中以之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

    韶华:青春年华。

    开头三句,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

    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

    接下来两句,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词下片的意思是,今年春未到时我就开始探询花期,但花期短暂,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

    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应可定,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借问:询问(花期)。

    花期:花开的日期。暗指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无凭准:靠不住。

    在过去的岁月里,词人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

    显然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

    接下来,作者从一个“恨”字出发,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

    词人急切盼望春来,盼望“花”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

    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

    这一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从他平时言行不难了解,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词人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

    词人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凝执着的心理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

    所谓“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

    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

    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惇“参决国事”,准备效法他老子传位于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

    由此看来,“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上饶离临安不远,作者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

    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无定、“风雨”难料,也是由此而发。

    通篇此词,作者比兴结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复杂的心情。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qj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