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归来,孩子第一句常说的话往往是“妈妈呢?”哪怕直接面对的是爸爸。为什么呢?分明父母对孩子都是满满的爱啊!为什么我们得到的回馈不等同?
很多育儿书上会教我们如何教育孩子,比如不能养成月子里一直抱孩子的习惯,比如多久给孩子喂一次母乳,比如分床睡……科学与教养之间是否一直是相交而不排斥的?万一我们走的是平行线,教养孩子这段路又不可逆,是不是成了很大的遗憾?
“这孩子就不会说话,这孩子不会走路……”偶遇一群人,同龄的孩子也成了一群被对比的群体。看着别人家孩子似乎总比自己家的优秀,内心会不会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我的孩子就是比较没有别家孩子优秀!倘若如此,咱们的微表情如果被孩子捕获,TA的内心会多受伤?
我含辛茹苦,TA却视而不见,我养的是冤家还是孩子?我们为孩子付出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从而不再需要我们,还是为了他在依恋我们的同时,要懂得同理心的应用,也要为我们的付出买单。孩子若是“看不见”我们的付出,会不会觉得心伤?
![](https://img.haomeiwen.com/i4476470/7b2dac60d7642545.jpg)
上面这些问题,《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里面有比较不错的答案:
>> 教养发挥作用,需要三个要素:有需求的依赖者、愿意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和孩子对成年人的正常依恋。
>> 教养首先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项需要习得的技能。依恋不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行为,而是一种需要建立的关系。忽视关系,就看不见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当然也会变得迷茫与焦虑。
>> 标签掩盖了问题真正的症结,导致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被看见。父母评估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如果忽略了潜在的依恋关系因素,就很难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 教养的一部分,就是要接受“孩子不把父母的付出当回事”。一切都源于依恋。
>> 教养的一部分,就是要接受“孩子不把父母的付出当回事”。我们之所以觉得付出是值得的,是因为孩子对我们表现出了喜爱,愿意和我们保持联系,想和我们更亲近,而不是因为期盼他能感恩我们的付出。
>> 教养的基础,是孩子愿意关注我们,愿意听我们说话。
>> 孩子是不是总想和你在一起,甚至晚上也想和你睡一起?甚至孩子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父母的一方?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孩子总把我排在第一位,因为我从不愿意强迫他、也不愿意刻意去“改造”他,喜欢给他更多的自由时光予以支配。而且我很少为了让孩子看到我的付出而说一些让他“看见”的启示语,但是我尝尝能收到孩子的拥抱和在乎。
我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成长路上每个人的轨迹都不同,妈妈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底气。所以我愿意看见更多美好的成长,期待更多的成长,但是不愿意揠苗助长,也不愿意与人对比。所以,这样的心境给了孩子一点儿轻松吧。
可是我留给孩子一起玩的时光很少,必须检讨!陪伴,有很多种,我希望自己给予孩子的陪伴质量更高一些……
![](https://img.haomeiwen.com/i4476470/0f9a4e67414de0c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