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25年3月12日当弥留之际的孙中山已经快不行的时候,他硬是在肝癌折磨下签署了《国事遗嘱》,《家世遗嘱》和《致苏俄遗书》!
这年他59岁,他却依旧没有停止革命救国的行动,北上同军阀张作霖等军阀讨论民主共和问题。
他的一生真正的诠释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共和,他是我们伟大的国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而自1894年弃医从政以来,已经三十余年,谁都不会想到,一个悬壶济世的医生,却把自己的生命用来革命,用来追求民主共和。
彼时的李鸿章自然不知道,这个上书向他建议改革的热血青年,竟然成为了清朝的掘墓人!

2
鲁迅的经历和孙中山相差不大,相同的是他们都弃医,走向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孙中山字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于公元1866年,出生于一个农户家庭!
他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境贫寒。辛亏他哥哥孙眉去海岛垦荒,经营了牧场和商店,使家境有所好转。
幼时的孙中山受太平天国思想的影响蛮大,自诩“洪秀全第二,”当时就有了取缔清朝的想法。
1875年,光绪元年,孙中山入村孰读书,在传统教育下,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大大加深了,也进一步激发他革命的理想。
1883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学习回来不久,爆发了中法战争,清廷派大将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还是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清政府战胜而败,使青年的孙中山看到了清廷的腐败。
此时的他希望通过改良来救国,希望通过西方优秀的民主共和政治, 破除封建专制。

3
此时的孙中山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弱,是弱在身体,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大量鸦片涌入中国市场,全国的人都在抽大烟,导致体质下降,身体羸弱。
所以当时的孙中山报考了医学院,易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广东香港等地行医。
据说孙中山为什么会弃医从政了,其实有这么一个小插曲 ,孙中山有一次去给一个官员看病,目睹了他们草菅人命的事实。
彼时的孙中山幡然醒悟,医术救不了那些被统治者压迫的人民。
但此时的他仍然对清政府抱有希望妄图通过改良来救国。
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却给了他当头棒喝,甲午战争,李鸿章为了保船避战,使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真的是: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在上书李鸿章无果以后,孙中山彻底对清政府失去了信心,走上了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海外创立兴中会,自此走上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的革命重任。

4
孙中山前期的革命是徒劳的,由于准备不充分,革命力量太弱,使得他组织的多次起义失败,被迫亡命海外。
特别是逃亡美国的时候,他考察美国民主政治,终于创立了三民主义。
孙中山革命最成功的一点莫过于辛亥革命了,他推翻了封建专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公元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义军攻克了武汉三镇。
各地纷纷响应,此时的大清朝已经摇摇欲坠,苦于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清政府请来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袁世凯。
袁世凯本是官宦子弟,因为科举落第去参军,深得慈禧太后喜爱。特别是他练出来的北洋新军更是所向披靡,清政府妄图通过袁世凯来稳住江山。
没有办法的孙中山也想拉拢袁世凯,只要他同意共和,就保举他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就是因为此时的妥协,使得革命受挫了。

5
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才是噩梦的开始,袁世凯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改组国民党,刺杀宋教仁,进一步加剧他的独裁专制。
甚至袁世凯悍然称帝,此时的孙中山又一次以民主共和捍卫者的身份站出来,声讨袁世凯,但是他输了,几次运动都输了。
袁世凯虽然在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但北洋军阀分裂为直奉皖三派轮番把持中央政府。
当时的孙中山迷茫了,本以为辛亥革命就能建立民主共和,但那晓得中国的境地却越陷越深……
终于明白了,他没有掌握军队,他没有群众基础,所以革命老是失败,痛病思痛的他,看到了十月革命带来的曙光。
建立黄埔军校,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又一次为了民主革命所追求。
可惜不幸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孙中山先生虽死,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他一生之作一件事就是革命,为了革命奋斗终身,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