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满分五星)
本书虽然是以书为名出版,实则是钱穆大师的讲稿结集,全书以汉、唐、宋、明、清为例,分析了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优劣,演化中的得失,仔细研读可以获得不少超越传统书本的历史知识,更可以看见跨越时间变化的历史脉络如何在一代又一代的君王和他们的朝廷中沿袭,更重要的是从中还可以找到一套分析政治运作的有效模型。
曾听过一句玩笑,钱穆为何要出来发表史学的研究?因为他读书,读着读着发现别人都不如他了。读了本书深感此言非虚。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本书的得与失
跨越历史,用更大时间维度的视角来看待中国,这是一件听起来爽快,做起来繁琐的事情,因为在时光之上所有的线索都会变得模糊,而要找到其中脉络却又需要沉入繁杂的文献之中,钱穆大师所做的就像于泰山之顶分开黄河水中的沙砾,以汉唐制度间的演化为例,直指中心的指出汉唐相权的变化源自与皇权的争夺,执政官员的官衔沿袭了一套由内廷官向政府官员的路线,体现了一套由私化公的模式,宰和相在春秋时就是封建贵族的家臣,秦汉时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而后皇权夺取了宰相的权利,任命可信的内廷官员协助执政,慢慢的演化出了唐代的三省制,于是汉朝内廷的尚书,中书、侍中到了唐代成为了新的相权体系,这样抽丝剥茧的脉络,以及演化背后的逻辑的清晰阐释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而另一方面,本书也承载着钱穆先生心中的所想,之所以剖析历代的利弊,承载着他一以贯之的史学观念,自然有着希望能借古用今的期待,这也导致了本书不免稍有些离地,就像钱穆先生对汉朝的推崇,描绘出的更类似一个梦想中的汉朝,可以说大师用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了一幅过去的画面,而这其中不免有他的几分期望。
二、如何看待历代政治制度的本质
本书中提出了一套非常有用的模型,那就是一个朝代的政治体制的根本是两个元素—制度和人事,制度决定了大的框架,而人事则是它落地后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唐代的账籍制度为例,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本意是为了防止大的家族兼并土地,确保农民基本生活的制度,同时以详细的户口管理保障国家的税收收入,唐初也确实逐级向下做得非常详尽,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作越来越繁琐渐渐的制度就被人事代替,于是唐朝的政治体制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向后这种人事上的变化渐渐显性,于是两税法出现了,从原来量入为出的管理转换成了量出为入,这背后是原有体系效率不足,人事的灵活代替后,慢慢被作为更简单解决方案推广后的结果。人事与制度间的相互作用有好有坏,如果拘泥于其中,自然看不清一二,因为局部的小技巧放到全局很可能就是有害的,就像两税法,在小地方管理,量出为入可以适当变化,也有其可行,而在全国推行,则只会是硬性压榨,难以长久。
三、历代得失背后的得失
看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历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是背后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不是制度,而是人事,这导致了强者的时代制度就会昌盛,而庸者的时代制度就会混乱,这些朝代的管理者普遍精于总结,而不善前瞻,总是以过去的方法去应对当下的场景,于是人口、土地的规模一旦超过了过去的经验,管理就不再改进,留下的就是静静的等待崩溃。
要能够不断的超越当下,对过去的复盘自然重要,了解当下的状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很多人从小到大沿袭着一套生活的观念,于是他们永远没有办法超越过去的自己,要么变成守旧的代表,要么就是过分的激进主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