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时代,总有这样一种人,志趣高蹈,不堪俗物,力图求仕进身却又始终难舍江湖,当几番功名利禄如烟飘散,在自然的山水之中,只留下追求自由的背影。
孟浩然的经历就是这一轨迹的体现,“转喉触讳”的传闻,“食鱼而死”的谜团,加上李白“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评价,无不让我们感到这位鹿门山隐士的特别。
人特别诗也特别,孟浩然的诗歌可以说空洞却不乏味,以“淡”取胜,这就与其他盛唐诗人大相径庭。《舟中晓望》里“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交代了旅游的时间地点后,抓紧赶路,一想到风景宜人,心里还有点小激动。文艺青年都有类似心态,但仔细琢磨,尾联的“坐看”照应首联的“望”字,望不一定能看见,而看应该是见到了吧,却又跟着“疑”字,一次转折两次悬念,卓越的艺术表现力的确不凡。还有《夏日南亭怀辛大》中“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却好像舒伯特小夜曲般,细腻入微而又耐人寻味。最典型的是“回瞻下山路,但见牛马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淡的几乎都看不到诗了,几乎没有任何技巧,然而乡村黄昏的景象却真实可信、温馨可亲。
诗歌历来追求主体的情性、思想、感兴和客观的境遇、景物和谐一致,从谢灵运到孟浩然,基本上完成了山水诗的这一转变。除了“淡”,还有一“清”字,更能说明这一点。《晚泊浔阳望庐山》里“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清新雅致,颇有几分得道高人的姿态。日暮说明闻钟的时刻,闻钟渲染日暮的气氛,两相配合,所见、所闻、所思,不染一丝烟火气,脱俗之极。《夜归鹿门歌》中“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置身在月光、树色、山石之中,眼前幽人独行,心中隐士庞公,出语洒落,气象清远,把自己的孤高情怀、隐逸道路和周围的茫茫夜色、悠悠钟声融于一体,实现了司空图标榜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
孟浩然并非仙人,他也有激动郁闷的作品。干谒张九龄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科考落第的“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吊古伤今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送别友人的“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但这些都最终归结为“淡”和“清”:干谒失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反思过后“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想起历史“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胸怀理想但布衣终老,无意求工却出人意表。流水之“清”,正是今日,明月之“淡”,落在前身。不管是不适应还是任性,他终归是孟浩然。因为,风光不在外面,而在内心。
网友评论
好一个风光其外,明媚于心。淡泊的心境和清澈的思考,才是应从诗词解析中沉落的静美胸怀。非常精美简练的概括,自然的山水之中,总有明月清风的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