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1924983b6ee0a89e.jpeg)
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不离不弃的朋友和一颗时常牵挂你的心。
朋友之贵,贵在雪中送炭,贵在风雨同行,在岁月中相互欣赏,彼此懂得,惺惺相惜。
人生就像一辆公交车,上上下下的人无数,陪你走一程的人很多,但陪你到最后的却寥寥无几。
有道是,朋友遍天下,知己能几人?
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情妇虽然要新的才有趣,朋友还让旧的好。”时间对于友谊的磨蚀,好比水流过石子,反把它洗琢得光洁了。
经年的友情,就如一坛老酒,封存愈久愈香醇,经过岁月的洗涤和沉淀,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就如歌中唱的:朋友还是老的好,老的朋友最可靠;朋友还是老的好,一路年少走到老。
人一生能活几万天
路上的朋友走多远
落魄时身后站几个老朋友
不离不弃赠予你微笑
懂得感恩的人很少
像只野狗很难喂饱
很庆幸高傲没失去老朋友
唱首歌你最懂
朋友还是老的好
老的朋友最可靠
有些事儿见多了人情冷暖
想想多可笑
朋友还是老的好
一路年少走到老
贫贱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真情最可贵 老朋友就是好
懂得感恩的人很少
像只野狗很难喂饱
很庆幸高傲没失去老朋友
唱首歌你最懂
朋友还是老的好
老的朋友最可靠
有些事儿见多了人情冷暖
想想多可笑
朋友还是老的好
一路年少走到老
贫贱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真情最可贵
朋友还是老的好
老的朋友最可靠
有些事儿见多了人情冷暖
想想多可笑
朋友还是老的好
一路年少走到老
贫贱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真情最可贵 老朋友就是好
在不经意间发现了这首歌,被它的歌词吸引,情不自禁地就爱上它,百听不厌,一遍遍地单曲循环播放,惹得先生笑我“歌痴”。
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人来人往,阅人无数,能够留下来陪我们走到最后的,都是我们生命里的贵客,无可替代。
就如苏轼与叶温叟,“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
从苏轼的很多诗词中,我们可以了解东坡先生其实是个非常豁达、乐观,却又是极其随和的人。
他一生朋友遍天下,但他最珍惜的,还是老朋友,为了与其相约白头,不惜舍弃太守之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df3f02164f710fd2.jpeg)
苏轼的一生与常州有着不解之缘。宋费补之评价其“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
东坡先生一生曾13次来常州,有史料明确记载的就有5次。常州的秀丽山水深深地吸引着他。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的沉浮动荡使他有了归隐之心。
他思念山川秀丽的常州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他与常州的缘分始于元丰七年(1084年),这一年,苏轼调离黄州迁往汝州。
江南的美景使其沉醉,浓郁的文风让他迷恋,无不妥帖。
于是他写下了《乞常州居住表》,“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幼子丧亡……特许于常州居住 。”
途中幼儿不幸夭折,又因为路费已尽,于是就上书请求暂住常州。不料上表投送后,石沉大海。
于是苏轼再次上书,于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初终得偿所愿。
苏轼喜极而泣:“十年旧梦寄西风,儿去真为田舍翁。”
两次上表乞居常州,后经多番辗转,苏轼携家人终于回到常州。
他精神大作,兴致盎然地游遍了常州美景,“年来转觉此生浮,义作三吾浪漫游”。
然而,好景不长,元丰八年三月,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经司马光推荐,苏轼再次被启用。
此时距其隐居常州才不过一个月,而这次隐居的心愿并未实现。无奈,苏轼只好启程赴任。
然,在朝堂之上,他终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在朝中虽担重任却屡遭排挤。
元祐四年(1089年),52岁的苏轼自请外调,以龙图阁学士身份知杭州,在此地,他遇到了昔日故交、两浙路转运副使叶温叟,二人同年考中进士,又是同龄。
苏轼21岁高中进士,转眼已是知天命之年,30年弹指一挥间,此时在他乡遇到少年时的好友,其激动欢喜之情可想而知,而且,叶温叟也在姑苏之地购了田产,准备致仕定居。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于是,这对志趣相投的好友就相约致仕后也做好邻居,就像白居易和元宗简那般卜邻而居。
可身在宦途身不由己,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叶温叟被调任任主客郎中,纵有千般不舍,还得依依不舍地再次作别,而后不久苏轼也被调离杭州。
1094年,聿章淳为相,对元祐老臣发动攻击,以语涉讥讪之罪把苏轼一路贬到海南儋州。 从此天涯海角,苏轼回乡无望。
在苏轼放弃希望准备老死海南之时,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起复元祐诸臣,苏轼得以离开海南回乡。
苏轼晚年北归常州,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东坡顾坐客日:“莫看煞轼否 。”
然,他所企盼的美好的晚年生活并未实现,一路的颠簸流离使他疲惫不堪,途中不幸染病。
即使抵达常州后病情也始终没有好转,不久便阖眼逝世于藤花旧馆。
这也算圆了他终老常州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词,就是苏轼为叶温叟的送行之作,全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和修饰,但却语短情长,表达出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情谊。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00c74a965f6f12fe.jpeg)
《浣溪沙·送叶淳老》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几同年。
——宋•苏 轼
赏析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送别词。
上片用典故意在表明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下片把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
全词抒情寄慨,将友谊升华到人生哲理,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阳羡姑苏已买田。
相逢谁信是前缘。
莫教便唱水如天。
词上片的意思是我们都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不要让我一人留下。日后登楼怀念老友。
阳羡:古县名,在今江苏宜兴南。
姑苏:苏州的别称。
水如天:典出赵嘏《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上片首句“阳羡姑苏已买田”,是说词人与叶温叟志趣相同,二人各自已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准备致仕定居,脱离尘世而去。
“相逢谁信是前缘”,是承前句买田致仕之相同志趣,而说二人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
“莫教便唱水如天”,用语含蓄蕴藉,使典自然。“水如天”,是化用唐朝赵嘏《江楼感旧》诗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谓千万不要教人唱起感叹故人分离的诗歌。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17d0520d1086a0a0.jpeg)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
西湖知有几同年。
词下片的意思是让我退休,提举洞霄宫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在杭州能有几位像我与你一样同年龄的旧友呢。
洞霄宫,道教名观,在杭州西南。
同年:同科考中的人。苏轼与叶温叟为同年进士。
下片把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
词人对叶温叟说:“让我去担任洞霄宫提举的职务,由您来作杭州太守之官。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
这是从反面表达词人内心的对故友难以抑制的分离之情。末句“西湖知有几同年”,则感叹人生知己实在太少了,尤其是同龄人的知己则更加稀少。
这首词没有太多的修饰,不堆砌辞藻,充分表达出词人对温叟的深情厚谊,也感叹了时光相催,当时同年今已满头白发,并将此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耐人寻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72e3176e6e30c006.jpe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